七月的赣鄱大地,稻浪翻滚,暑气蒸腾。7月7日至7月18日,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绿色防线·除草剂科普小队”深入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九江市德安县及吉安市永新县的各村庄,用脚步丈量田野,以专业破解难题,开展除草剂使用现状调研与科普宣传工作。团队聚焦除草剂使用现状,通过田间调研、入户科普与数据梳理,用专业知识为村民解答除草难题,推动绿色农耕理念在乡村落地。
田间调研摸实情
实践队深入农田集中区展开调研,数据显示,90%以上的农户在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时使用除草剂,其核心原因是效率,据大部分农民所说,人工除草经济成本高昂,且耗时长,短时间难以见效,以榨下黄家村为例,每亩地人工除草成本从十年前的80元上涨至200元,而除草剂成本仅为30~50元,这种显著的差异使得农民普遍选择除草剂。
图为实践团听组长讲述除草剂使用现状
滥用除草剂所致的生态风险
“您用这个‘草甘膦’的时候,会戴手套吗?” 在德安县榨下黄村,队员举着一瓶除草剂询问村民,村民摇摇头:“戴那玩意儿干活不方便,喷了十几年也没见咋地,干脆不带了。” 这样的场景,队员们在调研中遇到了无数次。
数据显示,68.5% 的农户长期使用 “草铵膦”“草甘膦” 等高毒性除草剂,其中仅 25.3% 的人会佩戴口罩、风衣等基础防护装备。更令人揪心的是,当被问及 “除草剂会不会影响土地” 时,近六成农户表示 “没感觉”“只要草死了就行”。。这些认知盲区被队员们详细记录,成为后续科普的重点方向。
图为榨下黄村景
科普送知——把问号变成解决方案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实践队在村民活动中心及田间地头开展集中科普,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化学除草的潜在风险,将“除草剂残留后对土壤产生的负面影响”类比为“长期吃刺激性食物对肠胃产生的危害”让村民直观理解生态危害。同时,队员们发放图文并茂的科普手册,内容包含:除草剂使用现状,除草剂前身、除草剂危害及替代方案。此外,手册中还标注了使用除草剂的一些常见误区,比如“打除草剂不是浓度越高越好”,“除草剂使用过程中应如何防护”等细节。
经现场反馈,科普送知识取得显著成效,90%的农户表示将正视认识除草剂的潜在危害,减少菜地除草剂的使用,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愿意尝试人工除草与生物控草结合的方式,科学除草,绿色除草。
图为队员向村民科普、调研
此次调研与科普活动,不仅全面掌握了德安县除草剂使用的现状与问题,更通过精准宣传提升了农户的生态环保意识。江西农业大学实践团队表示,将持续跟踪当地除草剂使用变化情况,结合调研数据形成政策建议,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技术支撑与决策参考。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绿色防线·除草剂科普小队
(供稿:程海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秋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