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对普通话及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推进普通话普及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服务中的生力军作用,2025年7月3日至2025年7月10日,河北东方学院“狮城物语传薪团”社会实践队赴沧州市沧县汪家铺镇第一中学开展了为期8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以普通话为通用工具,打通学生交流、学习、发展通道:以红色文化、文物资源为依托,让学生在故事讲述、文物解码中,用一期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推广之文物会说话”主题语文课,将古老文物与普通话推广巧妙融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期文化与语言的盛宴。
7月3日,实践团开展实地调研,与向汪家铺镇第一中学庞老师进行采访交流、七八年级学生发放问卷,走进班级中深入了解普通话使用情况、推广情况及需求情况,了解学生对当地文博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为后续开展活动做准备。放学之际,实践队到学校门口采访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家长对普通话推广及孩子学习文博历史文化的态度和期望,家长们纷纷表示支持学校和实践团的工作。
▲图为活动前实践团与老师进行活动内容交谈。唐智群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分发普通话调查问卷。刘宇微 供图
▲图为实践团正在让学生们填写调查问卷。刘宇微 供图
7月5日,在前期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最优教学计划,针对发音不准、发音混淆与乡音浓厚等问题,前往七年级一班开展了“推普+述红”系列课程,设计多种多样的趣味推普活动,通过诵、写、演、唱等形式,教授口部操的动作、技巧,帮助学生使用正确的口型发出标准的发音,学习红色经典。
实践团结合推普手册设计宣讲会,从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普通话相关的法律小知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介绍和备考技巧到标准拼音和普通话发音的指导,为大家科普与普通话有关的各类小知识,通过趣味介绍与互动,帮助学生们纠正普通话学习误区。在宣讲会结束中,学生们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朗诵《少年中国说》等红色经典文章,展示了普通话学习成果。
此外实践团还讲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调动学生们学习普通话积极性的同时,鼓励他们多讲普通话。
▲图为实践团带领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少年中国说。朱媛媛 供图
7月7日-7月8日,实践团结合当地历史、文物资源和文博专业特色,举办了“猜字识宝”活动。实践团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分发一张精选的文物图片和生僻字,引导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描述文物的外形特征。当学生对生僻字感到陌生时,实践团就从字词读音讲起,播放文物修复视频、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既帮学生掌握了生僻字读音,又让他们了解了文物知识,在趣味互动中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的同步提升,瞬间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图为实践团正在进行文物生僻字解读。张颢严 供图
▲图为实践团正在进行沧州文物的介绍。张颢严 供图
▲图为实践团正在放文物修复视频学生们认真观看学习。张颢严 供图
这一趟实践,远不止是推普数据的积累、活动素材的留存。当学生们用越来越标准的普通话,讲述着家乡红色故事、文物过往时,能看到文化传承的火苗,在青春话语里重新点亮,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推广普通话和文化基因,让文化成为切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利器,让那些埋在岁月中的故事,借助普通话,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里传下去,让乡土文化扎牢根基、持续发展。(通讯员:李丽媛 唐智群 张颢严 闫泽宇 刘宇微 陈紫轩 朱媛媛 )
▲图为实践团正在认真记录实践过程,保存实践图片。朱媛媛 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汪家铺镇第一中学合影。唐智群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帅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