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hatGPT的回答以假乱真,当DeepSeek的创作忽隐忽现,当豆包生成的视频让你难辨虚实——你是否想过,这些人工智能的“杰作”,该如何被清晰标注,以守护我们对信息的信任?
2025年3月,《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出台,为这个数字迷局带来了破题的曙光。这部将于9月1日正式实施的法规,首次构建了“显式+隐式”的双轨制标识体系,覆盖AI内容“生成-传播-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然而,当小队审视市场上13款主流AI产品,却发现50%的文字生成工具标识随机、62%的图片标识位置混乱,甚至同一问题的回答时而有标、时而无标——《标识办法》的落地,正面临着标准不一、技术参差、责任模糊的多重挑战。
目前,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小队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了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在调研前期,小队收集了大量关于《标识办法》以及相关法律问题的资料,对比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访谈问题,并与学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了交流,为后续的调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宣传图
此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标识探索小队”已经踏上了暑期实践之路。这支由五名法学专业学子组成的团队,带着对数字治理的热忱,将深入武汉洪山区法院、AI创作平台与技术实验室,用两个月时间解开三个核心谜题:AI标识由谁来标?是技术开发者还是服务提供者?当隐式标识需要高阶技术支撑,标识义务范围该如何与企业能力匹配?怎么标?是右下角的小字标注,还是嵌入代码的数字水印?如何让标识既醒目又不干扰用户体验?标错了怎么办?当虚假信息借AI传播,平台、开发者与用户的责任该如何划分?他们将对话法官,从司法实践中寻找责任认定的逻辑;走访抖音、快手创作者,记录AI工具在内容生产中的真实困境;专访浙江大学GCmark技术团队,探索“显式+隐式”双轨标识的实现路径。500份问卷、30场深度访谈、10万字调研笔记,最终将凝结成可落地的《标识实施指南》,为9月1日法规生效提供来自一线的实践参考。
在这个AI生成内容占比即将突破30%的时代,AI标识不仅是一行小字、一个水印,更是数字世界的“红绿灯”。它守护的,是你我辨别真伪的权利,是创作者的合法权益,更是技术向善的底线。关注“标识探索小队”,让大家共同见证:当法律条文遇上技术实践,如何让每一段AI生成的文字、每一幅算法绘制的图像,都带着清晰的“身份名片”,在数字空间里合规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熠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