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唐一文)2025年7月2日至4日,广西师范大学蜡染寻踪团队赴广西柳州开展调研,先后走访柳州博物馆、柳州群众艺术馆及窑埠古镇,循着苗族蜡染穿越时光的传承足迹,探寻这门古老技艺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发展路径,为非遗传承与活化积累实践观察。
博物馆寻踪:史料挖掘待深耕,技艺根源需夯实
调研首站,团队走进柳州博物馆,期望梳理蜡染的千年脉络。然而,在展厅僻静的角落仅能觅得零星展品——泛黄的布片上,蜡纹已模糊褪色,却仍无声诉说着祖先的智慧与生活图景。
这“惊鸿一瞥”的发现,让团队深刻意识到梳理蜡染完整历史脉络的紧迫性。团队认为,若无法厘清技艺的来龙去脉,非遗传承便难有深植的根基,蜡染的发展亟需更系统、深入的史料挖掘与学术支撑。
▲图为团队成员在参观柳州博物馆
艺术馆守护:匠心续薪火,困境中燃希望
带着对历史的追问,团队转赴柳州群众艺术馆。推开蜡染专区的门扉,蓝白交织的景象瞬间点亮视线:古朴神秘的铜鼓纹样在桌布上流转,现代水墨意趣的蜡染挂画诠释着新意,栩栩如生的蜡像凝固了匠人执蜡刀、蘸蜂蜡的专注瞬间。
▲图为柳州群众艺术馆所展示的蜡染样品
工作人员在访谈中细述蜡料配比的奥秘、纹样推陈出新的探索,字里行间满是“为技艺续命”的执着。但团队也注意到,“传承人断层”“市场认知不足”等困境如影随形,守护这份古老珍宝的背后,是道不尽的艰辛,要为技艺坚守并传承燃起希望之光,仍需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柳州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
古镇活化:蓝白入烟火,创新显生机
随后,团队走进窑埠古镇的市井之间,在蜡染体验店铺中看到了技艺活化的鲜活样本。这里,蜡染与扎染巧妙结合,蓝白之美被转化为时尚的包包、雅致的围巾、实用的杯垫等文创产品。游客们执笔点蜡,在布帛上勾勒心意,染料浸润间,欢笑声与专注的神情交织成生动画面。
▲图为团队成员在参观蜡染体验店铺
店铺老板一句朴实的“先让更多人喜欢,技艺才能活下去”,让团队深受启发。调研发现,经济价值并非传统技艺的对立面,而是连接传统与现代、技艺与生活的坚实桥梁。古镇的热闹场景,印证了“体验经济”与“轻量化文创”的强大生命力,让古老的蓝白艺术在当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蜡染体验店铺店长
守正亦求新,平衡中方见未来
从博物馆的史海钩沉,到艺术馆的匠心守护,再到古镇的市场活化,团队通过调研勾勒出一幅蜡染传承的立体画卷,并逐步形成共识:传承的真谛绝非固守陈规,而是一场精妙的平衡艺术——既要如艺术馆般深扎历史沃土,敬畏并坚守核心技艺的精髓;也需似古镇店铺般敞开怀抱拥抱创新,敏锐捕捉时代脉搏,在市场中寻求价值认同与生存空间。
团队认为,蜡染的未来不在博物馆冰冷的展柜,而在匠人手中的温度与大众生活的日常;其生机正孕育于“守正”的定力与“创新”的活力所达成的动态平衡之中。唯有如此,这抹穿越千年的蓝白之美,才能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继续晕染出独特华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