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学生团队溯源十里铺遗址经济文化新脉络

发布时间:2025-07-30 20: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沈康   阅读 7.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游婷莉、余慰涞、彭唐鑫) 2025年7月2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暑期实践团队走进长武县,在陕西金醇古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及当地特色景点开展实践活动。为深度挖掘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次实践不仅是对长武历史文化的溯源回望,更是新时代青年学子以实践感悟文化、以行动传承窑洞文化、丝路驿站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生动体现。

政企校协同领航共绘实践育人蓝图

金醇古酒业总经理胡江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王泽龙、长武县县团委副书记魏琪玲召开了座谈会,对实践团队表示热烈欢迎。胡江锋亲切问候同学们后,结合企业酒品细致介绍了各类酒种特点及发展概况,从产业视角展现了长武特色经济与文化的交融;王泽龙则立足学生专业背景,深入解读了同学们的知识技能与企业需求的结合点,为校企协同助力地方发展指明方向。

两位老师均对同学们寄予殷切期望,鼓励大家在实践中刻苦钻研、主动思考、扎实实践,充分发挥青年思维敏捷的优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魏琪玲不仅精心安排了同学们前往十里铺遗址遗址参观长武历史文化的行程,还妥善规划了生活事宜。胡江锋再次强调了企业对人才的重视与认可,推动同学们在长武的实践中深入学习当地文化,收获知识与成长的双重硕果。

▲王泽龙(左一)、胡江锋(左二)、魏琪玲(右二)、黄铁胜(右一)主持会议

探秘十里铺遗址新貌触摸古驿文化脉络

在魏琪玲的统筹安排下,实践团队前往十里铺遗址开启文化探寻之旅。作为丝绸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十里铺遗址曾是商贸繁荣之地,村中“大车店”原貌宛如古代的“高速服务区”,专为驼队和商人提供补给与休息。从摄影爱好者及《长武县志》中搜集的老照片,生动还原了昔日车水马龙、驼铃声声的盛景,让队员们仿佛穿越千年,目睹了丝路贸易的繁华。

▲十里铺遗址

如今的十里铺遗址正以“1.0到2.0”的迭代升级焕发新颜。2024年,一支硕博团队为其量身打造、整体规划,在城墙上构建起“城墙上的田园梦”。现场可见六联动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种植的瑞香红苹果、瑞雪苹果长势良好,刚售罄甜瓜的地块已完成平整,眼下正值青甜2号圣女果挂果期——这个长武县独有的品种,以清甜口感赢得大家一致称赞,同时,为村集体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

▲长武县宣传干部曹秀娟带领实践队成员参观农场

作为全县唯一保有成规模窑洞的村落,十里铺遗址遗址以窑洞文化为主线,打造了别具特色的文旅体验,每年7月至9月游客量可达5万人左右,特色活动更能显著带动人流增长。此外,这里的“QQ农场”(可租赁的土地)创新性推出“代收代管代种”、自种自管等模式,村民可以切身参与其中。农场还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展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田间认识作物、学习农艺,感受“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长武县宣传干部曹秀娟为实践队成员讲解窑洞文化

实践中,队员们还品尝了当地特色产品——麒麟西瓜,皮薄汁甜,“手指一弹就破”的特质让人印象深刻,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从丝路古道的大车店到如今的田园综合体,十里铺遗址的变迁正是长武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缩影。

在传承创新中凝聚文化自信

实践团成员通过此次实践,深刻感受到长武作为古丝路要塞的文化魅力。从金醇古酒业的产业传承到十里铺遗址的古今变迁,每一处都体现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碰撞融合。正如十里铺遗址从“丝路服务区”到“田园综合体”的蜕变,长武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不断吸收新元素、探索新路径。

从十里铺遗址的古今交融中感受发展脉动,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长武的魅力,既在于丝绸古道的千年底蕴、酿酒技艺的代代相传,更在于这片土地上人们守正创新的活力。这场旅程不仅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坚实桥梁,更让年轻一代在触摸历史、见证发展中,读懂了文化传承与时代进步的深刻意义。

▲队伍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