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入实施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战略,广东培正学院"客坊寻迹"实践团在梅州市五华县郭田镇开展教育帮扶专项行动。实践团成员走进郭田镇中心小学,结合乡村教育实际需求,精心设计“非遗文化+科学启蒙+自然探索+心灵护航”四大课程体系,让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窗口。通过创新支教模式、打造特色课程,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与文化传承。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巧手剪出中国美”课堂上,CiCi老师带领学生从对折红纸学起,用剪刀剪出对称窗花、灵动生肖,一件件充满童趣的作品中,蕴含着对传统技艺的理解。
图为CiCi老师与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的合照
“纸鸢非遗手作”课上,小余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扎竹篾、糊宣纸、绘图案,描绘郭田山水、讲述红色故事的画卷在教室铺展,孩子们专注描摹时,非遗文化的种子也随之扎根。
图为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纸鸢手工的合照
科学启蒙点亮童心
物理实验课上,晨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斜照进教室。小余老师手持玻璃软管和两个水杯,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随即开始演示虹吸实验。随着水流“逆势”从高杯缓缓流向低杯,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惊叹。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向前探身,小脸几乎贴到实验桌上,清澈的眼眸里倒映着这神奇的虹吸现象,稚嫩的脸上写满了惊奇与求知欲。
图为学生上台进行物理实验
在小陈老师的“浮力挑战”实验环节,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揉捏着手中的橡皮泥,有的皱着眉头反复尝试,有的小声讨论着改进方案。当第一个孩子成功将橡皮泥捏成小船形状并稳稳浮在水面时,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一颗颗科学的种子正在悄然萌发。还有磁铁悬浮时那违背常理的奇妙景象,紫甘蓝汁遇酸遇碱变幻出的绚丽色彩,这些充满趣味的实验,如同魔法一般,将抽象晦涩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奇妙体验,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探索科学的火种。
图为小陈老师认真讲解实验步骤
自然探索扎根乡土
小卢老师带着孩子们认识梧桐叶的锯齿边、竹叶的平行脉,捡拾形态各异的落叶带回教室。孩子们围坐在课桌旁,用胶水、彩绳将这些带着郭田草木气息的落叶精心制作成“自然书签”,有的孩子在落叶上画上可爱的图案,有的系上五彩的彩绳,把家乡的自然之美“定格”在方寸之间。“植物王国探秘”课上,孩子们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颜色,认真记录生长细节。他们还拿起画笔,一笔一划地手绘叶脉,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了解家乡植物的生长特性,培养对本土生态的热爱。
图为学生们的植物作品展示
心灵护航助力成长
在“情绪魔法学院”课堂上,CiCi老师手持色彩斑斓的“情绪卡片”,以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为引,带领学生们穿梭于喜怒哀乐的情绪世界。当讲到“怒”的卡片时,CiCi老师结合生活中因小摩擦而引发争吵的案例,引导学生们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并亲自示范“呼吸调节法”: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同时默念“冷静”,还让学生两两一组互相练习,在实践中体会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图为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情绪故事
在"反校园欺凌"专题教育课上,小陈老师创新采用情境教学法,精心设计了多个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模拟场景。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生动再现了课间推搡、言语嘲笑、故意损毁物品等典型欺凌行为,直观展现了校园欺凌的各种表现形式。表演结束后,小陈老师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条文,深入浅出地解读欺凌行为的界定、后果以及受害者的维权途径,通过播放真实的案例视频,让孩子们深刻明白“欺凌不可为,遇欺凌敢说不”的道理,课堂上洋溢着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和思维碰撞的火花。
图为小陈老师进行"反校园欺凌"专题讲解
青春接续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支教活动作为实践团参与郭田镇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了学科专业优势,精准对接当地教育需求。通过开展四大特色课程体系:以趣味科学实验激发探索精神的自然科学课程、传承文化的非遗手工艺课程、培养审美能力的植物科普课程、关注情绪管理课程和反校园霸凌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乡村学子的学习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文化认同。培正学子以实际行动为郭田镇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实现了高校资源与乡村教育需求的有效对接。
图为稻草人“客访寻迹”实践团支教组与学生们的合照
撰文 | 孙佳妮
图片 | 孙佳妮
初审 | 曾定文
复审 | 江鑫 叶其立
终审 | 余雄翅 林小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江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