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学子三下乡:乡音入戏传文脉,双影登台续匠心

发布时间:2025-07-30 20: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珊 王迪   阅读 1.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李珊、王迪)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非遗传承是维系文化根脉的关键。在全球化背景下,它守护着文明多样性,为趋同的世界保留独特文化印记,同时凝聚社群情感,为现代创新提供传统养分,对文化延续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7月19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以“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到河滨路社区采访“府谷二人台”非遗传承人李月琴老师,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与繁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李月琴老师的合照 

在李月琴老师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府谷二人台是一种集戏曲、曲艺、音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府谷及晋陕蒙地区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鲜明的特色。艺术表现上,它以府谷方言为唱腔,搭配梅笛、扬琴、四胡、三弦等乐器伴奏,由两人互动表演;内容上则多选取当地的现实或历史故事,像《五哥放羊》《走西口》这类经典剧目,常以百姓的真实生活或过往经历为蓝本展开演绎

在交谈中,实践团成员们得知府谷二人台的题材多源自当地百姓的真实生活,即便其中不少内容描绘了生活的艰辛困顿,却始终透着当地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底色,以及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它不仅承载着府谷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成为当地人抒发家国情怀的重要寄托。

谈及府谷二人台在发展中的问题,李月琴老师告诉实践团成员们一些实际困难。当下,府谷二人台正面临“创作”与“传承”的双重挑战。在传承方面,最大的难题是人才断层——年轻人对学习二人台的意愿普遍不高,多数人对这门艺术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层,人才培养之路道阻且长。在创作方面,唱词和故事的创新是突出难点,如何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作,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图为李月琴老师现场进行表演的照片

随后,李老师告诉实践团成员们他们所做出的一些努力。李老师和团队除在府谷本地演出,还常去山西保德、河曲等地展示府谷二人台特色。他们按不同年龄段设置教学课程:中年人学习见效较慢,需多投入时间;儿童可塑性强,教学效果明显。但部分家长对非遗进课堂有不同看法,这需要全社会努力,让孩子在文化氛围中成长。

李月琴老师在谈及青少年传承时说到:“府谷二人台融入课堂是特别必要的,因为青年一代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文化传承的后备军,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老师认为,除了传统课堂教学,还应丰富形式,比如开展二人台竞赛、增设公益培训等,让孩子们在系统学习中感受其魅力,从而引导青少年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积极承担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职责,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积极创新和传承非遗文化,让府谷二人台充满青春活力和时代色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李月琴老师的照片

正如李老师所言:“在文化传承中,就要受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下得了真功夫,才能求得真学问。唯有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才能真正的把非遗文化传承好。”非遗传承既需守护传统技艺与文化记忆,也需在当代语境中探寻创新路径。从传承人指尖的坚守,到课堂里的薪火传递,再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一份努力都在为文明延续注入力量。唯有让青少年真正走近、理解并热爱非遗,才能让这些承载民族智慧的文化瑰宝,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