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来自清华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六所高校的同学们一起闯入七月的鹿泉。短短十天的行程里,我们领略到美丽的鹿泉风光、蓬勃的科技产业、充满朝气的莘莘学子、以及厚重而浪漫的历史。
电子信息产业的辉煌
踏入鹿泉信息技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气息扑面而来。调研的第一站——河北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映入眼帘的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河北工业大学学子在专家带领下研制出的科研成果,这不仅展示了鹿泉地区雄厚的科技实力,更体现出科技成果正在慢慢进入普通人的生活。随着了解不断深入,我得知智能装载机器人的设计出自一名高中学历的工程师,我陷入了深深的恍惚,恍然间好似看到他们日日夜夜在岗位上坚守自己的职责,潜心研究与开发,并在自己的领域创造奇迹。走出校园的我真切感受到,中国大地人才济济,他们不仅仅是优异的高校学子、院士、科学家,更是每一个坚守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普通人。
▲图为简一科技橡胶产品展示
每一个充满热忱的工作者用汗水勾勒出了企业以及国家发展的美好蓝图。走进产业园,仿佛走进中国科技发展的高速列车,快速领略时代之变。产业园内的每一家企业,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成长轨道,不管是普兴电子从一代硅外延到三代碳化硅的升级,还是普瑞机器人从一代扫码机器人到四代人形机器人的跃升,都只是参观的冰山一角。另外,我认识到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前进,而是实验室的理论突破和生产线实践精进的相互促进,也是高校团队的公式推导与工匠们经验积累的相互成就,这种共生,正是产业升级最坚实的底色。
校园的回响与未来的期许
或许今天是我最期待也是最紧张的一天,因为我即将走进鹿泉一中的讲堂,去分享学科发展前景与就业趋向(图2)。一直到走进校园,忐忑的心情依旧不能平息。我审视着自己的专业——风景园林,一个几年前已经取消的一级学科,一个被扣上“夕阳行业帽子”的“争议者”,我该如何讲好学科与就业,如何给面临人生重要抉择的他们提供建议?当我走入讲堂,我突然茅塞顿开,高考不能决定一切,夕阳行业不一定没有出路。站在讲台前,面对那些充满求知欲又略带不安的眼睛,我满怀欣喜与热情的从大学、专业与就业的关系,讲到专业到就业的选择,身旁清华学长则幽默地分享了如何高效学习以及大学生活的趣事,引得台下学生笑声连连。我相信,今天的宣讲一定悄然地为他们内心播撒了一颗前进的种子。
▲图为鹿泉一中宣讲图
▲图为宣讲提问环节
互动环节学生抛出的问题,为这次宣讲的热情更添一份迷茫。无数的问题回荡在学堂,“学姐,我选了理科,但心里真正喜欢的是历史学,怎么办?” ,这声询问,是内心热爱与现实就业间的撕扯。“压力太大了,怎么缓解?” 这几乎是所有高中学子的心声,紧绷的神经和疲惫的灵魂在寻求喘息与支撑。这些具体问题的背后,是更深层的就业课题,或许每一个学子都有同样的课题,而即将就业的我也同样面临选择。“我”的路究竟在哪里?什么样的未来才值得奔赴? 清华学长描绘的精彩图景固然令人心动与神往,却也可能无形中加剧了学生的压迫感,仿佛进入顶尖学府才是唯一的出路。未来的核心在于教育,但教育不只是输送知识、描绘外部世界的蓝图,更重要的是是否足够重视从个体去构建那盏能指引自己前行的“内在明灯”,挖掘自己的热爱所在、优势所长、价值所系,拓宽对成功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畅想。
流动的知识与扎根的希望
十天的调研进入尾声,我们用脚步感受鹿泉的一点一滴。我脑海中反复浮现鹿泉一中操场上奔跑的少年身影,他们需要的或许不是一张去往一线城市的车票,而是一把重新认识家乡的钥匙,一双能在故土发现机遇与价值的眼睛。科技的光在研究院的精密仪器上流转,文旅的韵在古村新生的民宿间荡漾,壮丽的魂在安静的旧址中搏动——鹿泉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作答:乡土,可以是创新的沃土,故地,亦能成为成就的高地。这片土地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是:真正的未来不在逃离的方向,而在深耕的脚下,不是对远方的单向奔赴,而是让脚下的土地生长出值得奔赴的远方。
供稿 | 赵文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德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