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融产学研用 在盐碱地上书写知行合一的青春篇章

发布时间:2025-07-30 17: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诗蕾 吴祺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华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碱地焕新”科技助农实践团深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开展了为期2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扎根双井镇九农场港东村,唐山清风厚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校盐碱地药食同源果蔬种植基地),聚焦盐碱地治理难题,通过严谨的土壤改良实验与数据监测,为当地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助农团成员在田间进行土壤采样。(供图:毛俊鹏) 

田间采样:筑牢专业数据根基

“每天清晨六点就投入工作,严格遵循标准流程,使用专业仪器采集试验田0-30厘米深度的土壤样本,同步测定改良前后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pH值及电导率四项关键指标。”实践团成员刘景琦这样描述团队的日常。采集的土壤样本被迅速送往实验室,实践团成员们熟练操作实验设备,对土壤样本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

助农团成员将土壤样本封装。(供图:毛俊鹏)

“为确保数据精准,成员们在实验室反复练习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操作规范,熟练掌握了相关实验设备使用方法。”实践团指导教师,该校化学工程学院孙晓然教授对学生们的工作态度表示赞许。实践过程中,成员们严谨细致地对待每一个操作环节,在田间地头真切看到了理论成果的有效转化,用实际行动在盐碱地上书写着知行合一的青春篇章。

技术转化:科研成果惠及农户

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取数据,更在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惠农实效。为促进技术成果落地应用,实践团积极参与了由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举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活动。在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向参训学员系统讲解了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在重度盐碱地环境下的改良路径和技术要点,并现场展示土壤改良前后的对比样本,有效助力农户理解技术原理,掌握应用方法。

助农团成员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活动合影。(供图:高培航)

唐山清风厚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卫强表示:“此次校地企深度合作,成功地将盐碱地改良的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一方面,为华北理工大学的学子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得以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本领;另一方面,技术的有效应用切实帮助了种植户提升土地产出,增加经济收益,形成了多方共赢局面。”

模式创新:构建产学研用闭环

华北理工大学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科研、教学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已在曹妃甸区成功改良盐碱地2000余亩,构建了涵盖17种经济作物和28种中药材的立体种植体系,为曹妃甸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型,形成了“科研攻关-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用创新模式。这种良性的闭环模式,不仅为曹妃甸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与机制样本,也为其他面临类似盐碱地挑战的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从实验室走向试验田,从课堂迈向田间地头,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了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路径,实现了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升华。”该校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崔文权说。

华北理工大学“碱地焕新”实践团的暑期实践,是一次青春与土地的深情对话,是理论知识在广袤田野的生动检验,更是高校、地方、企业协同创新的精彩缩影。他们在盐碱地上书写的,不仅是土壤改良的技术篇章,更是一份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服务社会、绽放青春的闪亮答卷。(通讯员 马诗蕾 吴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祺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6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