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遇广德:非遗传承文化根脉,“以竹代塑”振兴竹产业

发布时间:2025-07-31 17: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露   阅读 3.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科技富农。7月15日,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师生16人组成的“竹基新材·智赋乡芯”社会实践团踏上了前往宣城广德的征程,开展为期3天的广德竹产业科技兴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企业采访等方式,为广德“以竹代塑”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学习并传承广德非遗文化。

广德市作为十大竹乡之一,是中国竹子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并获评省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团队一行在广德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与实时采访,探寻广德非遗文化根脉,推动“以竹代塑”产业振兴,以青春智慧助力乡村发展新篇章。
由3人组成的第二小组主要走访调研了卢村乡笄山村竹林场,广德市零碳绿色生活馆,广德市东亭乡安徽明德扇业。通过实地采访座谈了解广德竹产业的非遗传承及“以竹代塑”产业化发展。

“以竹代塑”试点,卢村笄山竹海

▲图为与负责人的合影

7月15日下午,团队来到卢村乡笄山村的竹林场。在竹林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2025年广德市“以竹代塑”试点、多种林下经济共同发展的竹林场,了解到竹林场的种植及经营模式。竹林通过引入智能监测物联网实时监测竹林生长,水肥一体化设施直接解决竹林水肥灌溉,多元林下经济拓展实现竹林高效经营。此外,林票发放模式带动双方经济发展。林场负责人表明竹林今年作为广德“以竹代塑”试点,曾多次与高校合作,提升竹品质。

绿色生活新范式,零碳绿色生活馆

▲图为竹制“六小件”产品

随后,团队前往广德零碳绿色生活馆。广德市作为安徽省首批“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于2024年在卢村乡甘溪村建成零碳绿色生活馆,旨在打造竹产品替代塑料的应用样板,推动绿色消费转型。生活馆负责人向团队介绍了馆内“以竹代塑”特色展品及广德非遗竹制品。其中竹制“六小件”深入大众生活,销量显著,在广德酒店大力推广。另外一些“以竹代塑”创新竹产品和文创产品深受大众喜爱,有力宣传了“以竹代塑”理念和广德非遗竹文化。

广德市明德扇业,传承非遗技艺

▲图为团队成员讨论竹环保托盘

▲图为工人装订扇柄

▲图为工人给扇骨涂胶

▲图为工人晾晒竹扇

最后,团队来到了广德市的明德竹扇展馆和明德竹产业合作社进行参观调研。在明德竹扇展馆中,企业第六代传人王亚玲介绍道,自2010年成立至今,企业产品一直以折扇为主,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企业主导的老王牌公益项目经历150年六代人的传承,现在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的产业,是宣城唯一一家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中华老字号的企业。同时负责人也解释到,明德竹产业合作社在“以竹代塑”倡议的指导下研发出环保托盘,不仅是“以竹代塑”倡议的回应,而且实现了竹材料100%利用原则。随后,团队实地观察了折扇的制作工艺。从一把普通毛竹扇做成一把精美的折扇需要经过多个工序耗时十几天。折扇是一代代人智慧结晶的传承,是每一位东亭人的文化自信。
  新一代的青年人应该用脚步丈量土地,拿汗水挥洒青春,在未知的土地中探索。此次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广德非遗主产业融入“以竹代塑”理念注入了青春力量,团队深入东亭乡、卢村乡等地,探寻当地竹产业在“以竹代塑”趋势下的创新,见证广德竹产业的非遗传承,深入调研当地发展现状,凭借自身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挖掘竹制品在以竹代塑领域的更多可能性,书写着传承非遗的新篇章。多年之后,或许广德竹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典范,而这支团队都是见证者与赋能者。

撰写 | 周露

图片 | 黄昊 郭贝宇 周露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张智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