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施汶哲、陈冬琪、吴敏荧)在数字化传播浪潮席卷下,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也迎来新契机。惠东“鲤”想队借线上平台之力,让平海“舞鲤鱼”这一独特民俗的风姿更好地向外展现。团队探寻如何以创意与技术为翼,将平海“舞鲤鱼”的灵动韵律与深厚底蕴,通过屏幕传递至更广阔的天地,让这承载着惠东历史与人文温度的民俗,在网络时代焕发新光彩,开启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舞鲤”传播之旅 。
线上多平台联动,共推“舞鲤鱼”亮相
1、“鲤”剪跃屏间·剪辑
镜头里,“舞鲤鱼”小剧场让古老技艺在故事里鲜活跳动,成员们的背采道出锣声背后对“舞鲤鱼”的热爱与坚守,花絮里的笑闹与汗水更藏着这份传承最真实的温度。团队剪辑光影,串起这些片段,不只是想让更多人看见一条条舞动的“鲤鱼”,更想让更多人看见“舞鲤鱼”身上的烟火气与生命力——那些举起“舞鲤鱼”道具的手,那些踏响节奏的脚,都在诉说着“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队员们并肩前行的鲜活故事。愿这一帧帧画面,能让“舞鲤鱼”的鳞光,照进更多人的眼眸与心田。
摄影师剪辑视频文件展示
视频剪辑负责人(侯埌焜)心得:
负责三下乡活动的拍摄工作,让我对“舞鲤鱼”“非遗”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每天穿梭在队伍中,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瞬间,从传承人专注的神情到“舞鲤鱼”道具灵动的摆动,我努力捕捉这些细节。拍摄时,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稳定,因为一个小小的晃动都可能错过精彩的画面,所以每次拍摄都要全神贯注。随着素材不断积累,我在剪辑时也更加谨慎,反复调整画面顺序和节奏,只为将“舞鲤鱼”的魅力完美呈现。看着视频逐渐成形,我深感自豪,也明白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希望我的镜头能充分展示我们团队风采并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项“非遗”技艺。
2、“鲤”号跃指尖 ·视频号
惠东“鲤”想队带着“舞鲤鱼”跳进微信视频号啦!指尖滑动间,红绸翻飞的灵动、鳞甲闪烁的鲜活都藏在一桢桢画面里。老手艺遇上新平台,每一次点赞转发,都是让一条条“鲤鱼”游进更多人心里,引起涟漪。从表演剧台到方寸屏幕,传统“舞鲤鱼”的舞步伴着流量的鼓点,正把惠东的“舞鲤鱼”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舞鲤鱼”小剧场深得观众的心
视频号整体播放状况良好
视频号运营负责人(陈东阳)心得:
看着镜头里,“舞鲤鱼”伴着锣声腾跃,在阳光下一闪一闪,像把岁月里的光都攒在了身上。起初我们只是默默记录,看着浏览量慢慢往上爬,直到评论区开始热闹起来。那些字句像鼓点一样敲在心上。原来我们举起相机对准的,不只是一场热闹的民俗表演,更是藏在许多人记忆深处的故乡密码。那跃动的“舞鲤鱼”,是童年巷口的欢呼,是长辈衣角的温度,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的乡音。看着屏幕里游动的光影,我们忽然明白,这些被我们用心拍下的瞬间,早已越过屏幕,变成了一条看不见的线,一头系着平海的古街老巷,一头牵着千万颗惦记着故乡的心。
3、“鲤”章逐风远 ·公众号
惠东“鲤”想队的微信公众号推文,把“舞鲤鱼”的日常酿成了耐读的故事。每日活动纪实里,有在拜访传承人路上此起彼伏的脚步声,有成员们为学习“舞鲤鱼”动作时反复打磨的执着,连每日复盘会议时都带着温度,成员心得体会更是坦诚——从最初对舞步的生疏,到如今对“舞鲤鱼”姿态里精气神的领悟,字里行间都是与“非遗”慢慢相知的过程。
推文中的特色专题,则像为“舞鲤鱼”打开了多面镜。通过展现惠东“鲤”想队设计的IP形象、文创密码,诠释传承“非遗”中的创新。这些内容和日常记录相互呼应,既让读者看见我们的坚守,也让“舞鲤鱼”的文化肌理愈发清晰,我们希望透过字里行间的描述可以让这份传统慢慢渗进更多人心里!
公众号运营负责人(李淑芳)心得:
在公众号运营中,我主要负责检查和发送推文,回复评论区信息。通过和队友们的高效沟通,我们确保推文排版正确合理。每次发送推文时,我都会反复检查,力求完美呈现。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3、“鲤”动两潮间 ·小红书&抖音
惠东“鲤”想队把“舞鲤鱼”的鲜活日常搬进了小红书和抖音——小红书的视频里,从传承人“舞鲤鱼”技艺传承的故事,到年轻人改编动作的巧思,都藏着对“舞鲤鱼”的热爱。抖音短视频里,“舞鲤鱼”小剧场与成员背采吸引观众目光,“舞鲤鱼”道具在光影中灵动穿梭,配上轻快的节奏,让传统“舞鲤鱼”焕发新生。
大家在评论区聊“舞鲤鱼”舞姿、问渊源,点赞和互动像涟漪般扩散,这一条条“鲤鱼”正借着新平台的风,游向更热闹的天地,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民俗里的青春活力!
惠东“鲤”想队利用抖音宣传软件宣传“舞鲤鱼”的图片展示
惠东“鲤”想队利用小红书宣传软件宣传“舞鲤鱼”的图片展示
小红书、抖音运营负责人(彭朝霞)心得:
在社交平台运营“舞鲤鱼”“非遗”这些日子,我看着抖音、小红书等的浏览量慢慢涨,心里像揣了暖炉。每条鼓励的评论都成了动力,那些指正口误的声音更让我们警醒——“非遗”宣传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双向的奔赴,更让我们明白肩上的责任。前路还长,我们会带着大家的期待,慢慢把这份传承讲得更动人,让“舞鲤鱼”的鳞光映亮“非遗”记忆,让腾跃间的力量穿透屏幕壁垒,让“舞鲤鱼”的故事在传承里生生不息。
结语
为了让“舞鲤鱼”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彩,团队借多元线上平台,铺展宣传脉络,让其灵动身姿与深厚底蕴,随数字浪潮抵达更多人眼前。团队通过精心剪辑“舞鲤鱼”相关视频,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其魅力,依托公众号进行文化解读与动态分享,利用视频号拓展传播范围,在小红书打造特色文化笔记吸引年轻群体,还借助抖音的流量优势扩大影响力。多平台协同发力,让更多人了解“舞鲤鱼”,助力“非遗”在数字时代绽放光彩 !
撰文 | 陈冬琪、吴敏荧
图片 | 侯埌焜
一审 | 施汶哲
二审 | 彭朝霞
三审 | 包国滔、穆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施汶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