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通讯员冯梓铭 基国颖)2025年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诗韵探寻,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对泰州市斜桥社区的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科普式的古诗文教学。团队选取了《阳关曲·中秋月》与《把酒问月》这两首诗,用一场跨越千年的“诗词+天文”融合课堂,把古典文化基因与现代科技星火同时种进斜桥社区孩子的心田。
成员为社区里的孩子们讲解了《阳关曲·中秋月》为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熙宁十年中秋写于密州知州任上。是年济南、密州旱蝗相继,苏轼主政救灾,公务繁重,心境孤迥。中秋夜登超然台,月色澄澈,念及远在济南赈灾之弟苏辙,遂赋此词。词题一作《中秋作》,体式近七言绝句,入“阳关”声律,寄怀深远。首句“暮云收尽溢清寒”写夜空云散、月光寒浸;次句“银汉无声转玉盘”以银河烘托月轮。后两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直抒人生聚散无常。全诗借月写景,以景寓情,既记录北宋密州中秋的月色实况,又承载兄弟相思与民生之忧,体现苏轼词兼具豪放与深情之艺术风格。
图为成员为孩子们讲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周彦宏供图。
教室里,孩子们围成一圈。团队成员带领他们朗读“暮云收尽溢清寒”,让他们体会“清寒”兼具色彩与温度。然后团队成员对“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的比喻修辞手法进行了更深入的讲解,她把“玉盘”换成“铜锣”“明镜”,让小朋友们选哪个更好,孩子们都说“还是玉盘温柔”。最后,大家齐读“此生此夜不长好”。后来,团队成员又借助牛郎织女的古代神话故事传说,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银汉”这一意象。又解释作者通过“转”字将月亮的姿态轨迹表现的生动。“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最后一句更是道出了作者的万般思绪。
接下来,团队成员又借助诗歌的内容,为孩子们进行了关于地球和月亮的科普。志愿者先用篮球代表地球、橙子代表月球,现场演示两者直径1:4的比例,并拉开30倍篮球直径示意真实地月距离;随后播放高清月面图,指出暗色区域为古代误称的“月海”,实为玄武岩平原,环形山则是陨石撞击遗迹。诗句“银汉无声转玉盘”被标注在屏幕旁,师生共同比对诗意与科学数据,课堂气氛活跃。社区负责人表示,此类把诗词与天文结合的形式深受家长欢迎。
图为成员为孩子们科普月球与地球。周彦宏供图。
小组成员带领孩子们学习了《把酒问月》,除此之外,团队成员还对作者李白进行了介绍。李白一生好月、好酒、好远游。《把酒问月》他刚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漫游梁宋齐鲁时,心境由激昂转向旷达。夜饮花间,举头见月,便借酒发问,把对宇宙永恒的惊叹、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一并倾入杯中。诗中“人攀明月不可得”“今月曾经照古人”正是他漂泊半生、屡经沉浮的真实回声:明月依旧,人事已非。酒与月成为李白排遣孤独、寄托豪情的固定伴侣,这首诗因此浓缩了他“诗仙”气质的核心——既浪漫又清醒,既悲慨又洒脱。通过团队成员的认真教学,孩子们对诗以及诗中的情感有了根深的理解与感悟。
在学习完诗歌之后,团队成员又介绍起了月亮。月亮上是没有声音的,为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志愿者们带领社区的孩子们做了传声筒实验。社区活动室桌面摆满一次性纸杯和棉线。志愿者先示范:两根牙签各扎杯底,棉线穿过打结,两人开站,一人贴杯轻说,一人贴耳静听,清晰声音沿棉线传来。孩子们分组动手,剪线、穿孔、打结,反复调试松紧。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志愿者们便积极提供热情的帮助。实验过程欢乐又充实。每位同学都进行了实验,他们有的作为传声方,负责向对面传输声音,有的作为接收方,负责接收对方传来的信息。孩子们都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知识。
图为孩子作为传声方在成员教导下顺利完成传声。李懿含供图。
孩子们高举自制的传声筒,像举起小小的月亮,预示着今天的目标已经抵达——他们带走了知识,更带走了把知识变成玩具、把玩具变成情感的能力。实践的意义不在于完成一场活动,而在于让古人的情怀与今人的好奇,在同一条线上共振。至此,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寻,雅句传薪”2025年7月9日的暑期社会实践圆满落幕,而孩子们手中那条会唱歌的棉线,还将继续把诗与科学,悄悄传向更远的地方。(记者 周彦宏 李懿含 通讯员 基国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梓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