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文学子赴新疆开展”卫国戍边兵团行“主题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31 16: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唐硕果   阅读 3.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厚植家国情怀,筑牢国家安全意识,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守疆戍边,筑梦中华”民族团结实践团近日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开展“卫国戍边兵团行”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听戍边故事、走戍边之路、祭英烈忠魂”三大板块的深度体验,实践团成员在祖国西北边陲的广袤土地上,深刻体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将青春誓言镌刻在国门界碑之畔。

听戍边故事:在代代坚守中触摸精神根脉

在76团驻地,实践团成员与“中国好人”草克特格斯一家共同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晨曦微露,国歌嘹亮,四代人半个多世纪接力护边的动人故事让在场青年无不动容——从祖辈主动请缨扎根边陲,到子孙后代无怨无悔接续奉献。一面旗帜,四代坚守,无声诉说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草克特格斯叔叔

在见证国家统一的格登碑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成员们神情肃穆,高举右拳,重温入团誓词,铿锵誓言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与历史长河中的保家卫国呐喊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在六连“军垦第一哨”,成员们屏息凝神,以毛笔为沧桑碑文细心描红,指尖划过岁月斑驳的字迹,仿佛触摸到军垦战士的赤诚初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格登碑前庄严宣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界碑描红

走进62团金边博物馆,300余件珍贵展品串联起兵团发展的壮阔史诗:补丁摞补丁的棉衣诉说着垦荒岁月的刺骨严寒,斑驳的旧农机模型见证戈壁变良田的人间奇迹,沉默的“五七”高炮铭刻着兵团人捍卫家园的钢铁意志。讲解员动情的话语,让“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变得可感可触,直击心灵深处。

▲图为讲解员带领实践团参观金边博物馆

走戍边之路:用脚步丈量国土的庄严与担当

实践团成员们沿着“中国好人”朱国利夫妇的日常巡逻路线,头顶烈日,脚踏热土,实地体验边境巡逻。“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戍边人用脚步丈量国土的忠诚担当。”汗水浸透队服的成员张文宝感慨道。这份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国土”二字在青年心中有了更沉甸甸的分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重走戍边路

▲图为讲解员带领实践团参观63团乔老克哨所

在地窝子复原区和乔老克哨所,一件件承载岁月的老物件,将老一辈护边员“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的奋斗史具象呈现。与朱国利夫妇面对面交流时,他们“要坚持,要有大爱”的质朴寄语,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平凡中的伟大。

▲图为王利阿姨与实践团成员交流▲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地窝子复原区▲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朱国利夫妇围坐交谈

在西部计划志愿者带领下,实践团拜访了退伍老海军孙寿南与王延明。两位老人娓娓讲述从“守护万里海疆”到“扎根戈壁戍边”的人生轨迹。变的是岗位与环境,不变的是为国奉献的赤子之心。这份跨越山海、穿越时空的忠诚,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报国的种子。

祭英烈忠魂:于生死抉择中读懂奉献的真谛

77团团史馆内,200余件军垦实物与数百幅历史照片,系统呈现了团场发展的壮阔征程。斑驳的农具、泛黄的影像,无声讲述着兵团人“战天斗地、屯垦戍边”的奋斗史诗,为实践队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

在哈桑边防连指导员的带领下,实践团肃立在王安松烈士墓前。这位为营救战友而牺牲、生命定格在33岁的年轻战士的事迹,让全体成员潸然泪下。默哀、献花、致敬,长眠边疆的英魂在这一刻与当代青年完成精神对话。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往王安松烈士墓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王安松烈士敬献党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77团西部计划志愿合影

这是一场青春与边疆的“双向奔赴”,一曲理想与使命的“时代交响”。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化身戍边精神的“播种机”,引导更多青年在奋斗中砥砺意志,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边疆新篇章注入青春动能,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硕果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