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文学子走进泾县查济村 探寻古村保护与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30 21: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石佳丽   阅读 4.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何梦宇、石佳丽、纪蕴凌、徐婷婷、张诗涵、李雨歆)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云岭星火,纸韵千年” 文化宣传实践团踏入泾县查济村。这座藏于皖南深处的古村落,携 1400 年历史沉淀,静静陈列着元明清三代古建筑 270 余座,其中 130 余处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堪称 “时光宝库”。

图为实践团在查济村村口前合影

古韵民声:查济村的千年风华与保护考题

实践团首站来到了宣城市泾县查济村。实践团成员们穿梭于青石板古巷,指尖拂过砖石木溪,目光定格在石雕的细腻纹理、砖雕的精巧构图、木雕的灵动气韵之间。村口财神楼内,财神塑像凝视往来烟火;楼下财神桥横跨两岸,将古村的生活气息连缀成篇。巷弄间的花砖墙暗藏玄机,200 年的老砖不染灰网,青白纹路似宣纸淡墨,晕染出时光的沉静。

图为查济村二甲祠典型建筑

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宝公祠、二甲祠、洪公祠等主要祠堂。其中二甲祠作为代表性的徽派建筑,以“见木不见砖”的徽派风格著称,它采用五凤楼式门楼,建造工艺复杂,是徽州地区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迈进祠堂,三进院落里“钦点翰林”牌匾醒目,院落上方雕刻的松鼠葡萄与凤穿牡丹更是寄托了古人对子孙万代、家庭和睦的美好祝愿。享堂中间的天井用于采光、通风和收集雨水,天井与瓦片刻有祥纹,增添了一份祥瑞之气。而宝公祠规模宏大,石雕、柱础精美,曾获专家“可与故宫媲美”的评价。

图为实践团参观查济村

行至 “一帘幽梦” 红楼桥,十米高的桥拱将两岸白墙黑瓦揽入碧波,溪水潺潺流淌,倒映着村民洗衣浣物的寻常场景。这份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守护古村的物理形态,更要延续其生生不息的生活肌理。实践团以脚步丈量阡陌,在青砖粉黛间读懂查济建筑之美,这份历经岁月淬炼的风貌,正是文旅产业的根基,更为乡村振兴筑牢了文化底气。

图为徽派代表性建筑

问卷走访:古村保护的民声与现实考题

实践团深入查济村巷陌,与村民围坐闲谈,在商铺老板娘 “政府牵头整治街道卫生、落实政策扶持” 的讲述中,触摸到古村的鲜活脉搏。走访发现,村落中多为守护祖宅的长者,他们对古建筑修复坚守 “修旧如故” 的原则,从木构榫卯的严丝合缝到雕花窗棂的古韵留存,皆以敬畏之心延续着祖辈智慧。谈及古村保护,村民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愿为守护家园添砖加瓦。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当地居民 

然而,走访也揭开了亟待破解的难题:部分河道因浅污失去往日清韵,夜间照明设施不足,未能让古村在暮色中尽显温婉;年轻一代外流导致的人口结构老龄化,也让古建筑的日常维护面临挑战。这些问题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古村保护与活化的现实考题 —— 如何在留住古韵的同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千年村落的美被更多人看见?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观察古建筑的损坏处

调查印证了查济振兴的关键逻辑:建筑之美是底气,政策支持是助力。二者如榫卯相合,方能让古村在时代浪潮中既守得住底蕴,又焕得了新生。实践团成员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的密码,正藏在政府引导与村民自觉的双向奔赴里。

从触摸古建筑的雕梁画栋,到倾听村民的保护心声,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实践团在查济村的足迹,既是对古村价值的重新发现,也是青春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查济的振兴之路,需要以建筑之美为骨,以政策支持为脉,更需要以匠人精神为魂,让年轻一代接过守护的接力棒。唯有如此,这座千年古村才能在岁月长河中持续焕发新生,让非遗有传承、文化有延续、乡村有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佳丽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5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