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民族血脉、文明基因与社会进步的基石。在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打破地域隔阂、促进城乡交融的“桥梁”,更是筑牢文化认同、赋能教育公平的必要之路。2025年7月18日,宿迁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语润入宁,师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奔赴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将普通话教学与黄土高原文化根脉相联结,用特色课堂架起沟通、文化、发展之桥,让通用语言在六盘山下扎根,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金钥匙”。
趣味启智:在互动与共读中夯实普通话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讲授普通话知识。何紫涵供图
普通话推广需趣味引导与深度交流。在小川子社区的第一堂推普课以“鸟有鸟的话,风有风的话”儿歌切入,结合我国方言众多的现实,阐释推普必要性——如同鸟儿有共通的鸣叫,人们也需通用语言顺畅沟通。志愿者讲解普通话定义,并紧扣第27届推普周“加大推普力度,筑牢强国语言基石”主题,用孩童易懂的方式解读其价值。
趣味互动让学习更生动。“你划我猜”中,家乡词汇成为道具,孩子们比划描述间,既练表达又深植本土认知;《四和十》绕口令助于发音训练,从磕绊到流利,让孩子们体会普通话韵律美。
阅读课则将热情转化为表达能力。志愿者选《神笔马良》等书籍,组织分享会鼓励孩子用普通话讲人物与情节;“猜《西游记》人物”环节引发对“唐僧为何带队取经”的思考,引导理解精神内涵。
实践融合:在动手与文化中提升普通话运用
▲图为团队成员辅助孩子们进行绘画创作。吕苡蓉供图
将普通话融入实践与文化,让学习更具生命力。手工课上,孩子们用超轻黏土做花盆时,自然的用普通话提问“花纹好不好看?”,动手与表达紧密结合,提升表达主动性。
“绘声绘色说固原”课堂延伸至文化层面。志愿者介绍固原“四色”文化:古色的须弥山石窟、红色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绿色的彭阳梯田,及特色美食;孩子们分组绘文化符号,再以“小导游”身份用普通话讲解,还通过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情景剧演绎,让语言成为文化桥梁,在具体场景中锻炼运用能力。“用普通话讲须弥山石窟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真正的导游!”学生骄傲地说。负责课程的老师表示:“当孩子们能用标准语描述家乡的文化符号时,语言就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这种认同感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有意义。”
素养赋能:以健康为核,用普通话传递身心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指导小朋友们心肺复苏技巧。汤妮供图
健康是生命基石,普通话则是传递健康知识、疏导内心的载体。急救课以“果冻噎住” 等情景剧切入,用规范普通话详解核心技能:心肺复苏术(CPR)全流程及“黄金8分钟”;三角巾包扎(头、手、膝盖)与手臂悬吊;海姆利克法的操作差异。心理健康课堂以“什么是健康的苹果树”破题,引导认知心灵重要性。孩子们用普通话敞开心扉,志愿者则提出针对性建议。语言成为情绪“出口”,让孩子在表达中梳理心境,注入心理“正能量”。
“原来救人心跳要按这么快!老师用普通话讲步骤,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学生认真地说。心理辅导老师分享道:“当孩子用普通话说出‘我有点难过’时,这份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治愈,语言在这里真正成为了心灵的解药。”
▲图为参加本次活动的全体成员在小川子社区的合影。丁文琰供图
这场固原推普实践,早已超越语言教学:是文化接力,是乡村振兴的“语言动能”,让沟通能力成为孩子眺望外界的“翅膀”,更是青年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的“担当答卷”。当黄土高原的孩子能用流利普通话讲家乡故事、链接世界,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必将更牢固,青年志愿者的师心筑梦,也为民族复兴添上鲜活厚重的青春色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顾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