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润六盘绽芳华,师心筑梦谱新篇 ——宿迁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实践队宁夏推普支教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9 18: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顾锦   阅读 5.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七月流火,暑意正浓。7月16日至23日,宿迁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语润入宁・师心筑梦”实践队踏上宁夏大地,奔赴固原原州区、隆德县六盘山、吴忠红寺堡区等地。他们以“推普支教”为纽带,串联“入户宣讲”“红色研学”“乡村振兴”“七彩假期”等多元实践,在黄土高原上架起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的桥梁,让国家通用语言成为点亮乡村振兴之路的“金钥匙”。

推普支教:让普通话成为“连心桥”与“表达窗”

课堂是推普的主阵地。实践队将趣味互动、文化融合与素养赋能融入教学,让乡村与社区的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爱上普通话。

“你划我猜”的游戏里,队员们生动比划着“麦垛”“梯田”的形态,孩子们高高举起小手,用稚嫩却清晰的普通话抢答;面对总把“四”读成“是”的小朋友,队员何紫涵耐心逐字纠正,当孩子终于流利念出“四是四,十是十”的绕口令时,教室里响起自发的掌声。手工课上,孩子们灵巧的双手捏出六盘山的轮廓、红军五角星的模样,再用普通话分享创作背后的家乡记忆;方言与普通话对照的情景剧表演中,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洋芋”转换成“土豆”,就能让远方的客人读懂家乡的故事。

▲图为实践队小老师与社区小朋友课堂互动

“当他们能用普通话讲好家乡的故事,那份自信就明明白白写在了脸上。”队员顾锦在日记中如是感慨。

入户宣讲:方言与普通话的“生活接力”

走出课堂,队员们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按需定制推普内容,让普通话真正服务于柴米油盐的日常。

双泉村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跟着队员一句一句学“这个苹果五块钱一斤”,学会后连连感叹:“以前去镇上做买卖,外地人听不懂咱的方言,货都卖不动,这几句可太有用了!”队员们走进养殖户的圈舍,帮着练习“我家的羊是散养的,肉质好”;来到果农的果园,教他们说“这筐苹果甜度高,保新鲜”。“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推普的方向。”队员丁文琰的总结道出了实践的初心。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村民耐心讲解

红色研学:在长征路上传承“语言与信仰”

六盘山的红色土地上,队员们开展了一场特殊的研学之旅,让语言成为承载信仰力量的载体。

徒步2.5公里的红军小道,18个复刻场景生动再现长征史诗;纪念馆内,固原党史专家深情讲述回汉群众给红军送粮的故事。VR设备让回族老人马青年为红军引路的场景“重现”眼前,吟诗台上,《清平乐・六盘山》的豪迈朗诵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队员们在日志中写道:“要把这份感悟带回推普课堂,让红色基因借着语言的翅膀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队走红军小道

乡村振兴:葡萄架下的“共富语言密码”

在红寺堡,实践队探寻产业发展的奥秘,发现普通话早已成为串联移民精神与特色产业的重要纽带。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葡萄种植基地观察学习

移民博物馆里,泛黄的拓荒工具静静诉说着“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带队老师感慨:“共同的语言,让这段奋斗记忆更有凝聚力。”葡萄田里,队员们跟着技术员师傅辨认“赤霞珠”“梅洛”等品种,听他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解种植技巧。当得知一颗葡萄能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时,大家纷纷感叹:“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一串串葡萄里。”队员们还建议,要教农户用普通话讲述葡萄背后的移民故事,让更多人读懂这片土地上的奋斗与坚守。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移民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七彩假期:跨域协作绘就成长画卷

实践队与当地志愿者携手开启“宁宿连心・七彩课堂”,让推普之花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

少年宫的课堂上,志愿者们手持拼音卡片,伴着儿歌带领孩子们练习发音,一个个清脆的童声争相朗读;“用普通话讲红色故事”环节,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述六盘山长征故事,脸上满是自豪。两地志愿者共同设计了击鼓传花背诗词、心理健康倾诉、合作绘画等丰富课程。“语言是把钥匙,能打开更多成长的门。”一位志愿者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图为实践队小老师与少年宫小朋友游戏互动

从课堂到田间,从红色研学现场到产业发展一线,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纽带,是激活产业活力的工具,更是青年一代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正如孩子们告别时所说:“我们会用学到的话,讲好家乡的故事,走向更远的地方。”而实践队播下的语言种子,必将在宁夏的沃土上生长出更多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撰文:顾锦 张龙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顾锦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8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