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中国课本从清末到当代的发展脉络,感悟教育载体中蕴含的时代精神,7月31日上午,山东理工大学稷下承明实践团赴中国课本博物馆参观学习。实践团成员不仅参与课本数字化保护工作,更在不同时期的教材中,从南洋公学的革新探索、抗战时期的救亡话语、建国后的知识图谱里,解读教育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历史密码。
实践团参观始于清朝“义学正坊”复原展区。义学作为古代民间办学的重要形式,以“免费授徒、普及教化”为宗旨,尤其注重对贫寒子弟的启蒙教育,成员们轻抚门柱上的岁月刻痕,从义学“有教无类”的传统中,读懂了中国教育“惠民利民”的初心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义学正坊”复原展区
在南洋公学课本特展中,实践团成员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教材前驻足沉思。1897 年的《南洋公学蒙学课本》打破 “四书五经” 框架,首列 “格致”“算学” 章节,插图里既有蒸汽火车也有电报机;1905 年的《中等格致》用文言文翻译西方物理定律,扉页印着 “师夷长技以自强”。成员们将课本内容与清末民初的时局对照:甲午战败后 “废科举、兴学堂”,戊戌变法推动 “西学东渐”,这些教材正是近代中国在阵痛中求新求变的见证。
▲图为展馆内南洋公学课本特展
转至 “建国后课本演进” 展区,实践团成员驻足于二十世纪教材陈列前。1950 年的《初级小学国语》用连环画讲述 “劳动创造幸福”,,1983 年的《自然》课本首次引入 “环境保护” 章节。玻璃展柜里,1992 年的英语教材印着 “改革开放” 的英文注释,2001 年的《品德与生活》用彩图展示 “民族团结” 主题。课本里的例题从‘生产队算工分’变成‘超市购物计价’,生字表加入‘互联网’‘人工智能’,每一处修订都是时代剪影。课本的变迁史,正是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微观镜像。
▲图为实践团成员研读二十世纪教材
实践团的研学终于数字化保护工作区,成员们协助工作人员将不同年代的课本信息录入数据库。指尖抚过二十世纪的课本的泛黄纸页,当时还没有“语文”这个概念,语文课本叫做汉语课本,是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这个概念并一直使用至今。 这场跨越百年的 “数字接力”,让纸质课本在代码中获得新生,也让成员们触摸到 “守护文明需兼守传统与创新” 的深意。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与课本信息数据库录入工作
此次活动,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课本从来不是孤立的知识载体,而是时代精神的容器、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南洋公学的革新探索到抗战时期的救亡呐喊,从建国初期的建设热情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包容,每一页文字都镌刻着中国人的精神成长轨迹。 守护这些课本,就是守护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而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读懂中国。
撰文 | 阚啸天
图片 | 王馨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馨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