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古典文学精髓,感受一代文豪蒲松龄的创作魅力,8月1日上午,稷下承明实践团专程前往蒲松龄故居开展研学活动,通过系统参观与问卷调查,探寻《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及古典文学在当代的传播现状。
蒲松龄故居的展陈系统呈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平轨迹与创作脉络。核心区域 “聊斋” 书房内,笔墨纸砚等实物与《聊斋志异》手稿复制品相互呼应,清晰展现出蒲松龄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的创作风格,直观反映出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专题展厅中,《画皮》《婴宁》等经典篇章的场景复原与相关艺术作品,系统梳理了聊斋故事从文本到多种艺术形式的衍生轨迹,让实践团成员对这部文学经典的丰富内涵有了立体认知。生平事迹陈列馆则以时间轴为脉络,通过珍贵文献与场景复原,完整呈现了蒲松龄从少年才俊到潜心著述的人生历程,其中科举经历与创作生涯的交织部分,尤其引发成员对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思考。
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重点关注了古典文学的当代传播议题。故居设置的 “聊斋文化在现代” 板块,通过数据展示了《聊斋志异》在国内外的翻译版本数量、影视改编作品影响力,以及近年来聊斋主题文旅项目的发展态势,清晰勾勒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连接路径。特别设置的互动展区内,数字化的聊斋故事解读系统与沉浸式阅读体验装置,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古典文学在科技赋能下的新呈现形式,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
为进一步了解公众对古典文学的认知现状,实践团在参观结束后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受访者对蒲松龄生平的了解程度、接触《聊斋志异》的主要途径、对古典文学传承方式的期待等维度。统计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通过影视作品接触聊斋故事,但对原著文本及文化内涵的了解较为有限;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应增加古典文学比重,同时期待更多结合新媒体的传播形式。这些数据为实践团后续开展古典文学推广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次实践活动,为稷下承明实践团成员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平台。通过系统参观,成员们梳理了《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与文化价值;问卷调查则让大家对古典文学的当代传播现状有了实证认知。成员们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对蒲松龄文学成就的理解,更明晰了青年一代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责任 —— 既要深入挖掘经典文本的时代价值,也要探索符合当代受众需求的传播方式,让古典文学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撰文 | 程龙 王馨谊
图片 | 张景阳 王馨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馨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