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 “星启夏梦” 实践团:巧手"扭"千年韵,非遗绒花润童心
为引导乡村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领悟非遗智慧、激发文化自信,华南师范大学“星启夏梦”实践团在茂名信宜钱排镇夏令营再启新程。继家乡文化探索活动后,实践团创新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技艺,精心打造“非遗绒花扭扭棒”特色课程,让钱排少年在巧手创作中,亲身体验千年技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队员向学生介绍扭扭棒制作技巧
巧手“扭”出千年韵:扭扭棒“重塑”非遗技艺
“绒花为何被称为‘永不凋谢的花’?”“扭扭棒如何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在“非遗绒花扭扭棒”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化身文化引路人,带领学生们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非遗探索之旅。
图为学生动手制作扭扭棒
课程伊始,实践团成员通过展示精美的传统绒花作品与现代扭扭棒范例,生动揭示绒花艺术的精妙工艺与独特美学。学生们被古老智慧与现代创意的碰撞深深吸引,课堂气氛热烈。在动手实践环节,学生们拥有充分的“探索权”:他们或跟随指导,系统学习绒花制作的经典技法和造型精髓,在模仿中领悟传统造物的匠心与严谨;或放飞想象,将个人灵感融入古老技艺,尝试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无限可能。同时,鼓励学员在理解传统底蕴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将个人灵感与古老智慧巧妙结合,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融合的无限可能,以此激发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个性化艺术表达力。
图为队员与学生一起制作扭扭棒作品
指尖的缠绕与塑造,不仅是对技艺的沉浸式体验,更是专注力与耐心的锻炼场。看着一根根普通的扭扭棒在自己手中逐渐绽放成别致的花朵,学生们眼中闪烁着成就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惊叹。“原来我们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我要把这个作品带回家!”童言稚语间,流淌着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与自豪。这场手作课,不仅教会了孩子们一门技艺,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
指尖传承,焕发新生:点燃文化守护热情
“非遗绒花扭扭棒”课程,是一场连接古今的文化接力。星启夏梦实践团通过这堂特色课程,生动诠释了非遗文化在当代青少年群体中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它巧妙地将古老技艺转化为具象化、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让抽象的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的指尖焕发生机。实践团成员通过将古老技艺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实践活动,让抽象的非遗知识在少年指尖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们完成的每一件作品,无论是对经典的致敬还是对创新的尝试,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图为学生扭扭棒作品展示
此次活动,华南师范大学“星启夏梦”实践团再次通过创新实践教学,让钱排镇学生在“小小非遗传承人”的角色体验中,深入领略了绒花这一承载千年智慧的文化瑰宝。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点燃了其文化自信与守护热情。这堂手作课所播下的,不仅是工艺的种子,更是文化认同与创新精神的种子。相信这份在指尖流淌的文化记忆与实践乐趣,将伴随孩子们成长,激励他们成为传统文化守护与发展的新生力量。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持续探索多元形式,助力更多乡村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传播者与未来守护者。
(供稿:华南师范大学李林蔚 图:华南师范大学星启夏梦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