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推普小分队齐连心,用声音连接家乡,让普通话之花遍地开

发布时间:2025-07-31 16: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瑾雯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七月流火,暑意正浓,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语润中华行”推普小分队的成员们带着热情与责任,于7月15日正式集结,以语言为桥,以热忱为帆,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暑期推普社会实践。从家乡街角到少数民族地区,从稚气孩童到高龄老人,他们用脚步丈量推广之路,用声音传递语言之美,让普通话的种子在盛夏的土地上悄然发芽。

从家乡出发,让推普走进烟火日常

集结号角吹响后,小分队成员即刻奔赴各自家乡,一场“接地气”的前期宣传战迅速打响。为了了解家乡民众对普通话的了解程度,为后续活动做好准备,小队精心准备了调查问卷。队员们捧着厚厚的问卷穿梭在人群中,遇到买菜归来的大婶便笑着递上笔:“姨,耽误您两分钟填个表呗,都是咱村推普的实在事儿。”村头托管班里,队员们张贴着海报,孩子们好奇的围观——他们踮着脚尖,看着海报上的拼音字母,听着小队成员介绍着普通话,眼里闪烁着对新知识的渴望;路上行人也放慢脚步,接过队员递来的推普手册,在耐心讲解中读懂“说好普通话”的意义。横幅在阳光下舒展,问卷在笔尖流转,每一份宣传都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乡亲们的心里漾起层层涟漪。

▲图为小队成员邀请路人填写普通话调查问卷

▲图为小队成员在社区服务中心张贴推普海报,小朋友好奇围看

▲图为小队成员在社区托管班拉推普横幅,宣传普通话

▲图为小队成员拉推普横幅的合照

以匠心耕耘,让普通话浸润童心

前期铺垫就绪,内地的小分队成员迅速切换“教学模式”。为了让暑期班的孩子们爱上普通话,他们精心录制拼音教学视频,把枯燥的字母变成活泼的动画;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推普PPT更是暗藏巧思,从绕口令到小故事,从发音技巧到语言趣事,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感受普通话的韵律与魅力。课堂上,小手举得高高,提问声此起彼伏,原本陌生的音节,在互动中变成了亲切的朋友。

▲图为小队成员在社区托管班向小朋友宣传普通话

▲图为小队成员在社区托管班进行普通话教学,小朋友积极回答问题

用温情传递,让语言之光照亮角落

推普的脚步,从未因困难而停歇。队员们兵分几路,有的特意走进高龄老人家中,用最温柔的语调开展“一对一”教学。当高龄爷爷跟着队员的口令,磕磕绊绊说出“你好”“谢谢”时,脸上绽放的笑容,成了这个夏天最动人的风景。有的走进社区服务中心,一对一逐句纠正着小朋友方言里的声调,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 “吃饭”“喝水” 等日常用语的发音要点。语言或许有隔阂,但善意与温暖总能相通,这便是推普最本真的意义——让沟通更顺畅,让心与心靠得更近。

▲图为小队成员拜访高龄爷爷家中进行普通话教学

▲图为小队成员在社区服务中心对小朋友一对一普通话教学

向远方延伸,让文化之桥跨越高山

在西藏的草原上,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攒成一片“小树林”,他们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向小老师提问,眼神里满是对学习普通话的期待;在恩施的吊脚楼特色小饭馆里,队员仔细的向土家族阿姨们介绍着普通话的作用,简单的教着几句常用的普通话;在新疆的街头,面对路人的好奇与疑问,队员们耐心解答,讲述着推普不仅是语言的统一,更是文化交融的纽带,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生动实践。从雪域高原到天山脚下,从武陵山区的吊脚楼到平原乡村的教室,他们用真诚打破地域的界限,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

▲图为小队成员为藏族小朋友教授简单的普通话

▲图为小队成员教新疆维吾尔族民众说简单的普通话

▲图为小队成员向土家族特色饭馆的阿姨宣讲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这个夏天,推普小分队的成员们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土地,用声音连接不同的心灵。从孩子到老人,从内地到边疆,普通话像一条无形的线,将大家紧紧连在一起。这场暑期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责任的践行。未来,推普之路仍在继续,相信在更多人的努力下,普通话之花会开得更艳,香飘更远。(通讯:陈瑾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瑾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