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的推普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效后,“正音致远,乡村振兴”实践队队员迅速总结经验、优化推广方法。7月下旬,实践队员分成两组,分别前往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和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深入田间地头、乡村农户、集市商圈等基层场景,面向老中青全年龄段群体开展精准化推普活动,以青春力量筑牢语言沟通桥梁,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语言动能。
一、深耕天水,推普足迹遍乡村
(一)实地走访,摸清语言使用现状
7月24日,实践队在天水市麦积区正式开展调查。实践队员走进麦积区新阳镇周湾村、霍坪村,与当地村民面对面交流,通过问卷调研详细了解当地语言使用情况,并向村民们推广普通话,传递普通话在沟通交流、拓展视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联动基层,交流探讨传方法
为使推普活动更具针对性,7月25日,实践队员前往胡家大庄党群服务中心,与工作人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当地普通话使用的基本情况,随后实践队员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天水方言声调调值与普通话不同等问题,和工作人员一起讨论切实有效的普通话推广方法。
(三)聚焦孩童,趣味讲解促学习
7月26日至27日,实践队员来到麦积区新阳镇王家庄,针对村庄里的孩子们开展普通话小课堂。实践队员结合孩子们前后鼻音不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混淆等语音特点,用形象的例子,生动讲解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理解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及使用价值,激发孩子们对普通话的学习和运用兴趣。
(四)集市推广,结合场景纠口音
7月28日,实践队员走进麦积区新阳镇温集村集市,开展普通话推广宣传活动。实践队员了解到当地商铺经营者在日常经营中常因语言差异与外地游客产生交流障碍,队员们现场进行普通话教学与口音纠正指导,助力商户提升普通话沟通能力,为畅通经营交流搭建语言桥梁。
二、走进威宁,多策并举传雅言
(一)前期调研,掌握基础信息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为确保推普活动顺利开展,7月25日,实践队员前往当地休闲公园、集市等场所,通过随机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当地普通话普及程度及方言种类,收集当地居民对普通话的态度和建议,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调查显示,威宁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方言使用普遍,且呈现明显的年龄差异:老一辈多以民族方言交流,年轻一代虽进行过普通话学习,却常存在普通话与方言混用现象。针对这一特点,实践队员精准施策,依据不同年龄层的语言使用状况制定差异化推广策略,让普通话推广活动更具实效。
(二)入户宣传,贴近民众讲价值
7月26日,实践队员来到威宁县岔河乡新发村开展推普宣讲。队员们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乡村农户,向村民介绍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地方言特点,帮助村民改善普通话发音。
(三)依托基地,搭建学习平台
7月27日,实践队员前往新发村大学生实践基地。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设立普通话学习中心,向来往村民进行普通话宣讲。
(四)靶向教学,培养小小宣传员
7月28日,实践队员组织新发小学的部分学生进行普通话教学。课堂上,实践队员向孩子们介绍普通话的重要性,细心帮助他们纠正普通话发音,并鼓励孩子们以“普通话宣传官”的身份向同学和家长宣传普通话。
三、语通心聚,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
当青春力量扎根乡土教育,当普通话推广成为振兴引擎,“正音致远,乡村振兴”实践队始终立足基层需求,以精准化推普为纽带,将语言推广深度融入乡村发展脉络。让普通话在通渭、麦积、威宁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实践队员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知识破解沟通壁垒,让语言畅通成为乡村对接外界的“通行证”,更以普通话为媒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未来,“正音致远,乡村振兴”实践队将继续怀揣初心,以更精准的推广、更持久的行动深耕基层,让青春身影活跃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以语言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玟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