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荔浦芋,青春力量助振兴—— 广西农职大实践团暑期“三下乡”书写兴农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30 19: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晁雪庭、粟志坤、覃王吉、凌宏鹏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的带领下,“芋见乡韵,筑梦兴农”实践团怀揣着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忱,深入荔浦市的田间地头与政企单位,开展了一场以荔浦芋产业为核心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首站来到荔浦市农业农村局,与当地农业专家及校友展开了深入座谈。座谈会上,大家围绕荔浦芋的种植现状展开了细致交流。据了解,荔浦市目前荔浦芋种植面积达 5 万亩,每亩种植2000-3000株,每亩产量约3000斤,每亩政府补贴1600元,2024 年荔浦市芋头全产业链产值更是突破20亿元。这些数据不仅展现了荔浦芋产业的规模与活力,也让实践团成员们对当地芋头产业有了更直观、全面的认识。但校友的一句话更引人深思:“数据背后,藏着产业爬坡过坎的难处。”图1实践团与荔浦市农业农村局专家、校友座谈

带着这份思考,实践团走进茶城、修仁、青山等乡镇的种植基地。在罗老二御芋缘家庭农场,负责人罗叔指着田间说:“为了这口‘软糯香甜’,芋头得长到霜降后才够味,可生长期长就意味着风险高。” 同学们蹲在田埂边记录:传统培土、轮作技术保住了品质,可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智能设备调控生长环境的数字农业技术,虽让效率提了档,却仍挡不住三大难题 —— 芋头二倍体品种遗传改良难,单个芋头多在 2-3 斤;病虫害和连作限制常让农户犯愁;市场需求旺,单产却始终难突破。图2实践团调研罗老二御芋缘家庭农场

从农业农村局的政策解读到种植基地的泥土芬芳,从与农业专家的技术探讨到和农户的促膝长谈,实践团用4天时间走遍5个种植基地,记下详细的调研笔记,把荔浦芋产业的 “家底” 摸得清清楚楚。在座谈会和种植基地调研中,实践团指导老师黄群策教授,向农业专家和农户讲解技术思路。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品种单一、单产偏低等问题,团队结合遗传学课程知识,提出两套解决方案:一是用秋水仙碱直接诱导多倍体芋头,提升产量和抗性;二是借鉴杂交水稻技术逻辑,通过基因重组突破二倍体遗传改良瓶颈。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课本理论到产业实践,这场 “三下乡”实践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学农为农”的意义。在荔浦市农业农村局的座谈会上,当专家们为团队提出的多倍体诱导方案点赞时,成员们更加坚定:“专业知识不是纸上谈兵,能为乡村振兴出份力,再累也值。”图3实践团成员在田间调研

如今,实践团的部分建议已被当地农业部门纳入产业升级规划,看着农户们忙碌的身影,同学们知道,这场关于荔浦芋的 “兴农故事” 才刚刚开始。作为新时代农科学子,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芋见乡韵,筑梦兴农”实践团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技术赋能产业,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写下了属于青春的答案。未来,更多青年学子将带着专业知识扎根基层,让科技之花在田野间绽放,让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续航。图4实践团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晁雪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7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