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摸石头过河”到“云端花开”——华水“小水滴”实践队以云陪伴书写支教新温度

发布时间:2025-07-30 19: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魏鑫雷   阅读 9.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暑气蒸腾的七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小水滴”社会实践队的14名队员,正以屏幕为窗,与豫西地区的孩子们共赴一场跨越山海的成长之约。作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第一支开展云陪伴支教的暑期社会实践队,这支队伍没有往届经验可循,从方案策划到落地执行,实践队队长与指导老师梁馨带领队员们摸着石头过河,用一个月的筹备与实践,让“云端陪伴”从概念变成了屏幕两端真实的温度。

图为指导老师在给实践队员开会

7月5日至10日的校内集训,更像一场“头脑风暴式”的共创。没有往届经验可参考,队长魏鑫雷带着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对着“以伴云陪伴”的活动宗旨反复琢磨:“线上支教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陪伴’才是核心。”指导老师梁馨则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提出建议:“要把每个孩子当成独特的个体,提前了解他们的性格和学习痛点。”围坐一圈,大家相互发表自己的疑问:如何用互动化解线上教学的距离感?不同年级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沟通方式?网络卡顿时有哪些备用方案?队员邵宇涵提出用“课前小聊天”拉近距离,李成禛建议准备“趣味知识点卡片”提升课堂吸引力,房云飞则主动研究起线上互动工具的操作,把屏幕共享、画笔标注等功能整理成图文指南——这些带着“处女作”印记的思考,成了队伍出发前最扎实的行囊。

图为队员们一起探讨教学问题

集训结束后,队员们带着定制化的筹备方案回到家中。高宗超要辅导即将升入四年级的董同学,特意翻出四年级语文、英语教材,把易错的形近字和单词整理成“闯关游戏”;袁若涵为马上进入五年级的尚同学准备数学课时,发现孩子对图形题兴趣浓厚,便在课件里插入了鹤壁本地的建筑图片,用“淇河大桥有多少个三角形结构”这样的问题引入几何知识。华伦给学生备课时,在笔记本上记下“喜欢打篮球”,计划用运动场景串联数学公式;陈怡林提前和家长沟通得知学生怕生,便准备了鹤壁风俗小故事作为破冰话题;王清旺反复调试设备,确保网络波动时能立刻切换语音模式——这些带着“第一次”印记的细致,都是为了不辜负屏幕那端的期待。

图为学生上课过程

7月中旬,当第一通视频连线的铃声响起,“以伴云陪伴”的支教故事正式开篇。高宗超与董同学的约定在每周四和周日下午准时赴约。讲语文课文《观潮》时,他没有直接讲解段落大意,而是先问:“紫鑫见过淇河涨水吗?就像课文里写的那样,浪花是不是也很壮观?”把课本知识和孩子熟悉的家乡风光联系起来,屏幕那头的点头声明显更响亮了。

图为队员教学过程

每周六早九点,袁若韩的课堂总少不了“数学+生活”的小互动。给尚同学讲“平均数”时,她拿出提前准备的“水果卡片”:“假设你和爸爸妈妈分6个苹果,每人能分到几个?”等天涵算出答案,她又接着说:“就像你们家周末去公园,3个人买门票花了60元,平均每人多少钱呀?”从课本到生活的跳转,让抽象的数学题有了温度。

其他队员的课堂上,相似的温暖也在悄然发生。有人把英语单词和家乡地名结合,让记忆多了份亲切感;有人发现学生走神时,会灵活停下课本内容,聊聊最近看的动画片再慢慢拉回节奏;还有人特意准备了“进步小奖状”,在屏幕上展示时,总能收获孩子亮晶晶的眼神。这些不刻意的陪伴,让“以伴云陪伴”的内核愈发清晰——不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

图为队员在课下备课

在一个月的实践里,队员们常说“像摸着石头过河”:从最初面对网络卡顿的手忙脚乱,到现在能笑着说“咱们换个方式继续”;从担心“隔着屏幕讲不透”,到发现孩子会主动分享“今天在院子里看到的蝴蝶”。“小水滴”走过的每一步探索,都是云支教最珍贵的经验。支教的半程,不仅是队员教会孩子知识,更是孩子让队员们读懂了‘陪伴’二字的重量。”

暑气未散,成长不止。屏幕两端的故事仍在书写,小水滴队员们用时间和爱浇灌的“云陪伴”之花,已在豫西的云端悄然绽放。这朵跨越山海的花,见证着双向奔赴的温暖,也蕴藏着未来可期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魏鑫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