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湖南信息学院国际商学院“湘韵新程”暑期三下乡实践团组织参观湖南稻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园,深入学习了解现代农业融合的发展路径。销售部负责人李琛全程带领,为实践团揭开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神秘面纱。
湖南稻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绥宁县第一家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涉农企业,公司发展方向为水稻种植、仓储加工、流通销售、农机作业服务、休闲观光农业等。
在生产环节,负责人李琛介绍道:“公司聚焦优质稻米产业,其烘干稻谷能力达400吨,一亩地最高产量1200-1400斤,打造青坡司大米(武阳贡米)品牌,并配套菜籽油生产。此外,产业园依托山丘高原地势,引入日本先进微耕技术,两台近10几万的进口育秧机器,搭配育秧大棚,实现育秧机械化,育好的秧苗可直接下田插种,生产流水线也仅需4人,还能保留传统梯形田貌。”在产业融合方面,园区凭借优美风景与良好空气质量,布局乡村旅游。负责人表示,民宿(独栋别墅式,含以24节气为主题装饰的双床标间、亲子房等)、田园风餐厅(含桌椅、烧烤架等场地及小龙虾水钓等)以及咖啡屋(分别提供黑窑和白窑烤面包、香肠、窑鸡)等一系列服务设施将逐步落地。这些扎根田园的实践,把“让农业更值钱、让文化活起来、让乡村更兴旺”的目标,落到了一秧一稻、一捏一揉的体验里。
同时,实践团一同参观学习了以“稻-鱼”为创新的生态种养,稻田里养殖荷花鲤(稻花鱼),鱼肥滋养稻米,提升品质。实践团还发现其产业园根据湖南一月份温度不稳的特点,以大棚培育瓜果,实现因地制宜,自产自销。
随后,实践团前往职工活动室深入学习公司文化。以“感恩”为内核,公司串联起对土地的敬畏、对消费者的负责,还有对乡土的反哺情。从“以农为本、融合创新”的发展理念,到“守护粮安、赋能乡村”的企业使命,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企业如何以文化为魂,串联稻米生产、生态种养与乡村旅游。透过历年发展历程展板,看到公司从单一米业,借科技赋能、产业融合逐步壮大,深刻体会到文化驱动下,企业扎根乡土、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心与温度。而当看到“湖南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集体”的团队故事,80、90、00后新农人携手专家赋能乡土,实践团更读懂了这份“感恩”背后,是新农人对土地的反哺,是企业对乡村振兴的担当,也让三下乡的实践意义,在文化解码与产业洞察中愈发厚重。
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像稻禾农业这样的企业,以感恩为帆、产业为桨,在乡土江河里划出的生动轨迹。从一粒稻的耕耘,到三产融合的探索,再到文化传承的坚守。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发展样本,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科技、文化与乡土深情共振的缩影,激励着青年学子以实践为笔,续写赋能乡村的崭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颜梦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