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阡陌,禾下圆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奇果创科”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研沃野,与稻农共同擘画好义水稻智能一体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30 18: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弘毅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何清清、黄诗茵、刘雨蝶、黄弘毅微风轻拂,稻浪翻滚。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奇果创科”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怀揣着促进智慧农业发展的热忱,走进了好义镇,用心倾听年轻人回乡助农的动人故事并对水稻产业进行一系列调研,深入探寻 “好艺农丝苗米” 从传统种植迈向智慧农业的转型历程。

躬耕稻田:攻克传统种植难题

稻农一生深耕于田地,随着时代进步,传统纯人工种植方式逐步走向智能机械一体化。团队成员针对稻米的其中一个品种进行了深度研究,发现该品种的米粒细长晶莹,洁白透亮如象牙,口感柔韧爽滑,还带着天然的清香,故得名象牙丝苗米。它主产于广东地区,做成的饭粒分明不黏腻。然而,丝苗米品质虽高,但种植过程中却面临不少难题,它易倒伏、抗病性较弱,且对水土气候要求极高,尤其需要精细管理。

▲图为稻谷实拍图(供图:陈斌)


科技赋能: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对于以上的种植难题,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然难以应对,科技赋能让好义镇的传统农业焕发了新生。如今,“好艺农丝苗米” 积极主动地向外学习新型种植技术,融合创新旱播技术,使水稻可在旱地直接播种。同时再配合覆膜保墒和精准滴灌技术,实现了效率和品质的双重飞跃。

在种植环节,智能插秧机和抛秧机的采用更是让种植变得便捷高效。稻农只需根据所选的苗盘种类,将培育好的秧苗插入机器,就能实现种植时株距均匀,保证苗全苗壮。此机器与人工插秧的效率相比提高了数十倍,真正做到了提质高效。

▲图为机器收割稻谷实拍图(供图:陈斌)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好艺农丝苗米” 也将专业知识落到了实处。搭载智能导航系统的无人机与人工协同作业,能够精准识别病虫害区域,并均匀地喷洒农药。这种方式不仅显著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在时间效率上也提高了数百倍,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施药方式,真正实现了 “绿色防控” 和 “高效运作” 的完美结合。

▲图为无人机实拍图(供图:郑嘉、王衍霖)

在稻米加工环节,传统稻谷筛选依赖人工,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混入杂质。而智慧农业引入的智能筛谷机,可通过自动烘干和精准分选,能够快速剔除劣质谷粒以及空壳,保证了稻米的品质。在出米包装环节,从脱壳到真空包装的全自动化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工干预,降低了损耗,让每一粒米都 “物有所值”

▲图为团队成员试操机器实拍图(供图:郑嘉、王衍霖)

田野寄望:深耕稻田育见丰年

水稻新农人正全力构建从育种、种植、采收、加工到销售的水稻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为提升产业效能,他们计划进一步升级智能化管理模式,通过搭建农业物联网平台,实现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作物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确保每一株水稻都能在最优环境中生长。与此同时,新农人团队同步推动建立产品溯源系统,让消费者可直观了解稻米种植全过程,以此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团队成员对水稻产业进行深度访谈(供图:郑嘉、王衍霖)

调研返程途中,队员们的鞋上虽沾满泥土,心中却满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责任。此次调研不仅是对农业科技转型的实地探索,更承载着他们与田野的郑重承诺——将以科技赋能“好艺农丝苗米”,助力其谱写更辉煌的发展篇章。(供稿: 何清清、黄诗茵、刘雨蝶 /供图:郑嘉、王衍霖、陈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弘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