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假期”育童心,麋鹿守护传文明 ——长江大学“生声不息”社会实践团走进社区进行科普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30 18: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光伟   阅读 4.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孙光伟 孟子琪 马潇璇)为丰富青少年“七彩假期”服务内容,助力生态保护理念扎根童心,7月7日至10日,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声不息”社会实践团走进荆州市张居正社区、十方庵社区、通会桥社区等多个社区,为150余名学生开展了麋鹿保护科普活动,通过系统讲解与互动体验的方式播撒生态守护的种子,让科学素养与环保意识在青少年心中同步生长,为暑期生活注入别样的科普力量。

科普讲解:融科学之理,含文化之韵

科普内容以“知识体系立体化,保护理念情景化”为原则,构建起兼具科学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内容框架。从麋鹿“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的“四不像”,到石首天鹅洲湿地作为其家园的重要意义;从麋鹿的栖息环境、食性繁殖等生物学特性,到历经濒危、保护、重归故土的生存变迁;更巧妙结合“鹿”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轨迹,将物种保护与文明传承的历史责任相勾连。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社区小朋友讲述麋鹿知识。通讯员 马雪茹 摄

丰富的内容体系让青少年不仅了解麋鹿的“自然密码”,更触摸到物种保护与人类文明共生的深层关联,让科普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化的浸润。“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游戏形式传递保护理念,让‘七彩假期’真正走进童心落地生根,充满温度与力量。”社区负责人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互动体验以趣味之形,燃参与之情

活动以多元互动形式让科普“活”起来。“找不同”、“鹿王争霸赛”等活动将麋鹿和湿地生态知识融入游戏,让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触;“麋鹿的角为何向后生长?”、“主要栖息在哪些里?”等问题引发抢答热潮,孩子们踮脚举手、争相呼喊“我来答” “我知道”,答对时收获卡通贴纸的雀跃与答错后专注聆听的认真,构成课堂上最生动的画面。

图为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参与互动。 通讯员 马雪茹 摄

思政人:播撒生态种子凝聚守护约定

活动以“传播生态文明思想”为目标,推动生态保护理念从认知层面向行动意识转化,培育青少年的生态责任感。通过“穿越动物世界”环节孩子们画出自己的“动物形象”,体会动物们的生活。同时实践团成员向孩子们介绍了实践团与麋鹿的故事,从自身的故事出发感染孩子们。“动物是我们可爱的伙伴,我们要保护他们”、“以后我也要像老师们一样,保护动物朋友”小朋友们在分享环节说道。

图为小朋友分享心得体会。通讯员 肖子凤 摄

无论是对“鹿”字历史的思考,还是对“爱护野生动物”理念的认同,同学们在知识与情感的共鸣中,悄然与自然定下“守护美丽家园”的约定,责任意识在童心中生根。此次系列活动不仅让麋鹿保护知识入脑入心,更将“爱护野生动物、守护生态家园”的理念深植童心,为“七彩假期”增添了科普亮色与责任担当。

图为实践团与小朋友们合影。 通讯员 肖子凤 摄

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是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声不息”社会实践团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科普实践的生动尝试,更让“生态保护”思想充分融入到青少年的课堂上、生活中。当一颗颗生态守护的种子在童心扎根,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青春力量传递,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必将焕发更加持久的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光伟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5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