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 (通讯员 黄筠惠 周雪)七月的贞丰县营盘村,一场细雨裹着微凉的风,漫过层层叠叠的梯田。贵大资环学院的学子们踏着泥泞走进田间,在这里,他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实践者——跟着村民学种姜、体验施肥,用专业知识丈量土地的温度。
细雨打湿了田埂,也模糊了远处的山影。田垄间,几位村民正弯腰栽种姜苗,泥土的腥气混着雨水的清冽,在空气里弥漫。资环学子们挽起裤脚,踩着软滑的田泥走近,看村民们如何将姜种斜插入土,如何用锄头拢起细土压实。“这姜喜湿但怕涝,得顺着地势开浅沟,下雨时水能及时排走。”一位种了二十多年姜的老乡边示范边说,学子们蹲在田埂上,手里的笔记本很快记满了字,偶尔有人指着土壤的颜色提问:“这土看着偏黄,是不是有机质少了点?”老乡笑着点头:“前几年种得勤,是得补点肥,你们学的那些‘科学法子’,正好帮我们参谋参谋。”
穿上胶鞋下田时,细雨仍未停歇。握着沉甸甸的锄头,学着村民的样子挖沟,才几下便掌心发热。姜长不高,栽下去时得拿捏好深浅,深了怕闷芽,浅了又怕被雨水冲倒。有学子试着栽了几株,要么歪了方向,要么埋得太浅,老乡在一旁耐心指点:“就像给娃娃盖被子,不松不紧才舒服。”这话让大家笑起来,手上的动作却更谨慎了。施肥环节里,学子们带着从村里借来的农家肥,结合课堂上学的土壤养分知识,估算着每亩地的用量。“这里的土壤偏酸性,是不是可以适当加些草木灰调节?”有人轻声讨论,蹲下身捻起一撮土搓碎,观察颗粒的粗细,“保水性不错,但透气性还能再改善,或许可以试试秸秆还田。”
▲图为老师为学生们分析姜叶片可以体现出的状态
雨势渐小时,田埂上已堆起几排整齐的姜苗。直起身时,不少人腰肢发酸,裤脚沾满了泥浆,却没人在意。一位学子望着刚栽好的姜田,指尖还沾着湿土:“课本上总说‘因地制宜’,今天才真正懂了,这‘地’里藏着太多学问,不是实验室的数据能完全说明白的。”远处,老乡们已经开始收拾农具,有人喊道:“等秋收时再来,让你们尝尝咱营盘村的嫩姜!”
▲图为资环学子为姜施肥
离开田埂时,细雨变成了毛毛细雨。学子们的笔记本上,除了村民的经验之谈,还多了不少手绘的田地图,标注着土壤的质地、排水的走向,甚至还有几处“待研究”的标记。鞋上的泥土蹭在石板路上,留下一串串浅浅的脚印,很快又被雨水冲刷干净。
这场雨中的田间实践,没有课堂上的公式推导,却让“土壤学”“作物栽培”这些名词变得鲜活。资环学子们说,走在田埂上才明白,书本里的知识要扎根土地,才能长出真见识。而对营盘村的村民来说,这些带着“新知识”来的年轻人,像这场及时雨,让他们对土地的未来,多了几分新的期待。
细雨终会停,但田埂上的对话还在继续。那些踩在泥里的脚印,记在本子上的笔记,还有学子与老乡相视而笑的瞬间,都在诉说:土地的故事,从来都需要俯身倾听,才能读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筠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