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膺担当青春行|敦煌文化系列(五) 以青春之声讲敦煌故事,从千年石窟悟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5-07-30 17: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铮 李悦 姚芃舟 王奎 张飞飞 刘乐 陈海宁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从敦煌文化中汲取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7月16日,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迹传普韵,语润丝路绘新篇”实践团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通过实地考察与创新实践,探寻千年石窟艺术中的文明密码,诠释青年一代对文化自信的践行与传承。

敦煌莫高窟位于鸣沙山东麓断崖,自十六国至元代不断营建,形成南北长约1600米的庞大石窟群。现存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415尊泥质彩塑,为全球规模最大、延续最久的佛教艺术遗存,凝聚古代艺术巅峰成就,见证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绵延不绝。实践团在讲解员引导下,探访北魏第254窟、唐代第45窟等。从“尸毗王割肉贸鸽”壁画看早期佛教本土化,从唐代彩塑感受融合风格,团队梳理出“守正创新”基因,深感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活化石”的厚重。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队员们立足专业视角,将石窟考察与文化自信理论研究深度融合。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团队借助高清复原技术解析壁画颜料成分与线条技法,并对照《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专题研讨“科技+文化”赋能遗产传承的实践路径。

此次实践活动采用实地考察与理论宣讲相结合的模式。实践队员面向游客开展了“传承丝路文化,弘扬新时代丝路精神”主题宣讲,从德国人费迪南·冯·李希霍芬首次命名“丝绸之路”,到古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再到今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系统阐释了丝路精神跨越千年的时代价值,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绚烂光彩。结合洞窟中波斯银币图案、多民族服饰壁画等具体元素,深入展现了敦煌作为丝路文化交汇点的独特地位,让游客在具象化的讲解中体悟到敦煌文化作为丝路文明结晶的深厚底蕴。

此次活动让队员们得以触摸历史脉络、深化理论认知、探索传播新径。大家不仅真切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创新特质与包容胸怀,更清晰认识到青年一代肩负的使命。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深挖敦煌文化的时代内涵,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支撑,以青春洋溢的宣讲为途径,把石窟艺术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文化传播素材,凭借专业知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经千年的敦煌文化在当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海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