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李科林、侯粒菲)仲夏七月,万物葱茏。7月17日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点矿成金,碧水安澜”实践团一行10人走进杨村煤矿,围绕“智慧矿山”与“大学生对煤矿行业认识”主题,开展沉浸式调研。同学们深入井下智能综采面与地面智慧制造园区,用镜头和纸笔记录下煤炭行业迭代升级的澎湃脉动,也记录下自己从“怕煤矿”到“爱煤矿”的心路蜕变。
智能开采的兖矿样板
由于薄煤层工作面煤层厚度只有1米,“跪着铲、趴着挖、躺着抠”是该矿采煤工人的“标准姿势”,采用传统的“打眼放炮、大锨攉煤”开采方式,不仅劳动强度高、风险系数大,安全更是得不到保障。杨村煤矿针对该问题采用智能开采系统,大大减轻了采煤工人的工作量。针对智能开采,同学们在座谈会上提出“杨村煤矿智能开采体现在哪些方面?”张主任给出系统答案:采掘系统应用LASC惯导技术、煤岩识别技术,工作面单班作业人员由25人减至6人;运输系统采用主煤流AI智能调速,年节电580万度;通风系统采用基于数字孪生风网动态解算,实现按需供风。
图为实践团在杨村煤矿开展座谈交流会
杨村煤矿专业建设超前完成。协同推进采掘、机电、辅助运输等专业领域智能化建设,超前完成目标,建立矿井综合管控系统,建成4703薄煤层智能化无人工作面,荣获2023全国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薄煤层智能综采赛道特等级。
杨村煤矿四个成效显著提升。在安全成效方面,职工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矿井持续保持煤炭工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等称号。在生产成效方面,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生产期间减员75%以上,人工工效提升667%;单刀割煤45分钟,单班割煤6刀以上,远程截割率100%,自动跟机移架率99%。在经济成效方面,智能化开采工作面累计达到8个、采煤345.3万吨,2023年人均收入比2015年提升2.4倍。在社会成效方面,维稳、廉洁、环保、民生等一排底线更加牢固。
灾害预警“千里眼”
杨村煤矿聚焦煤炭生产关键工序,全面上线盘古大模型AI服务平台。通过接入大量监控摄像仪,并构建人工智能平台,可对井下100余个场景的环境状态进行全流程、无缝隙、多维度24小时在线监管。调度指挥中心的数块高清屏幕清晰呈现井下各作业点实况,生产环境整洁有序尽在掌握。 依托数字化矿山建设,矿井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如同“千里眼”,实时在线监测井下瓦斯浓度、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关键参数,精准掌控作业环境状况。智能化的深度应用,让职工工作更安全、更轻松,脸上的煤尘少了,笑容也更灿烂了,智能化装备为矿工系上“安全带”。
图为实践团参观杨村煤矿智能检测系统
给安全专业学生的“成长锦囊”
张主任建议安全专业学生首先要学好岩石力学、通风安全学、安全系统工程三门“硬核课”;其次要掌握一些非专业技能Python、MATLAB至少一种编程语言;最后把证书写进简历的“黄金三角区”,例如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等。多学习知识,希望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是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
实践团队长侯粒菲表示“以前提到煤矿就是‘黑、苦、险’,现在看到的是‘绿、智、潮’。”“点矿成金,碧水安澜”实践团希望让更多同龄人看到,国家能源安全的‘C位’需要青年大学生。图为实践团于杨村煤矿正大门合影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而青年是这碗饭里最滚烫的“热量”。兖州煤矿之行,让“最聪明的大脑”与“最艰苦的一线”完成了一次青春握手,也为“强国一代”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煤海有梦,青春有责;能源强国,吾辈当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科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