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尹伟杰、胡杨)土陶轮转凝古韵,青年接力谱新篇。“情系沧沟,青年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于2025年7月20日上午赴沧沟乡中心小学校土陶制作工坊,开展土陶制作工艺体验活动。
▲图为实践团与左老师合影留念 刘阳摄
沧沟乡的土陶制作技艺是当地珍贵的非遗财富,一件件陶器在指尖流转间沉淀着岁月的印记与代代匠人的巧思。此次实践团特意来到位于沧沟乡中心小学校的土陶制作工坊,在土陶制作师傅——左昌林老师的带领下,探寻这门古老技艺背后的坚守与传承。
▲图为左老师讲解土陶方法 刘阳摄
当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来到土陶制作工坊,院子里整齐摆放着各式陶坯与成品,泥土的清香混合着窑火的气息扑面而来。左昌林老师早已备好陶土,正专注地调试着转盘转速。队员们围在工作台旁,观看左老师展示土陶制作的关键工序:首先将筛选好的本地黏土加水揉练,反复捶打至软硬适中,确保陶土细腻无杂质;接着把陶土固定在转盘中央,随着转盘转动,老师的双手时而轻按时而提拉,陶土渐渐呈现出碗、罐、壶等雏形;随后用特制工具修整坯体边缘,刻画花纹,让陶器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成形的陶坯需在阴凉处自然阴干,避免阳光直射导致开裂;阴干后的陶坯要经过高温烧制,在传统柴窑中经历数小时的火候淬炼,泥土逐渐转化为坚硬的陶质;最后根据需要进行上釉或打磨,让成品呈现出古朴温润的质感。
▲图为土陶作品展示 刘阳摄
体验环节中,实践团成员们在左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尝试制陶。看似简单的转盘操作,实则考验着对力度、平衡与手感的精准把控。亲身体验后,大家才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每一次捏塑的角度、转盘的转速、烧制的温度,都藏着左老师制陶多年的心得。
▲图为实践团体验非遗土陶 刘阳摄
实践团与左老师聊起土陶的传承时,他感慨道:“这手艺靠的是慢工出细活,现在愿意静下心学的年轻人少了,但只要有人想学,我们都愿意教。”工坊里不时有附近村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实践团成员主动担任解说员,向大家讲述土陶的制作心得。
▲图为左老师指导实践团 张艳林摄
这场土陶体验也为实践团为期八天的2025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句号。队员们不仅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土陶作品,更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厚重与温度。实践团深知,乡村振兴既要激活产业活力,更要守护文化遗产。在后续,实践团将梳理总结此次活动的成果,用青年的智慧与行动助力沧沟乡土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让这缕陶火匠心照亮乡村发展的新道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