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宁夏大学“塞上研华”科技小院特色产业振兴实践团队,深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六家科技小院,调研团负责人表示,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与田间地头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红寺堡滩羊小院:谱系寻优育“软黄金”
调研途中,滩羊科技小院的实践场景留下深刻印记。抵达时,年近60的单位负责人寇启芳正接待其他访客。这位身着棉布衬衫与布鞋的研究者,虽需借助轮椅行动,却在送走前一批客人后,立刻转动轮椅迎向调研团队,轮椅碾过小院,发出轻微的声响。
“你们来得巧,刚跟附近村儿的养殖户朋友们沟通完。以前乡亲们养羊全凭老经验,收入微薄。”寇启芳的声音带着西北口音的爽朗,说话间,她指了指门外正在忙碌的几位牧民,“现在有了咱这科技小院,他们养羊心里踏实多了。”
▲图为寇启芳在和实践团队成员交流。
当被问及滩羊培育技术时,她抬手推了推眼镜,原本平和的眼神骤然明亮。“咱这滩羊能在市场站稳脚,靠的是‘三精’——精选种源、精准饲喂、精细管理。但说到底,都是为了帮乡亲们把羊养好,卖个好价钱……
永宁肉牛小院:田野课堂见真章,在汗水中炼就真功夫
在永宁肉牛小院,驻扎的研究生团队发现,课本上推荐的6月龄犊牛断奶标准,在这里早已被更高效的3月龄断奶实践方案所替代。研究生调研团负责人说:“这些鲜活的“田野智慧”让我强烈意识到弥合理论与实践鸿沟的紧迫性,呼唤着学科交叉融合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强化。”
贺兰瓜菜小院:水肥精算赢市场
步入现代化的瓜菜大棚,队员们仔细观察着水肥一体化设备如何精准滴灌每一株作物。贺兰小院的探索路径清晰呈现,通过精细调控水肥供应,虽然番茄等作物的总产量可能略有波动,但其果实色泽更亮丽、大小更均匀、口感更佳,商品率和市场售价显著提升,农民伯伯的口袋更鼓,笑容更加明亮了。看着挂满枝头的优质果实,科技为农户带来更高利润路径变得清晰可见。
▲图为指导老师与实践团队成员进入瓜菜小院实地考察。
灵武奶牛小院:胚胎科技破瓶颈
在灵武奶牛小院的实验室里,队员们透过玻璃窗,观察活体采卵和胚胎移植的精密仪器。这些在显微镜下展开的尖端生物技术,正致力于攻克优质奶牛快速扩繁的“卡脖子”难题。通过一枚枚承载着良种希望的胚胎被小心翼翼处理,队员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科技加速牛群遗传改良、提升奶业核心竞争力的力量。
中宁枸杞小院:古树新枝护“红宝石”
跟随杞鑫种业邢学武部长的脚步,队员们领略了专属“宁夏红宝石”的奇妙穿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通过创新应用的渗灌系统成功解决了困扰枸杞种植的根腐病痛点,同时显著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置身于此,“企业精管理、高校强技术、政府有资源、农户来助力”的四方协同模式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青铜峡酿酒葡萄小院:智慧预警酿芬芳
漫步在青铜峡的葡萄园中,队员们仔细观察了安装在园间的GIS监测设备。得益于精准的GIS预警和综合防治体系,葡萄园不仅大大减少了农药喷洒次数,走向绿色生产,更迎来了挂果更密、串型更美、品质更优的丰收景象,实现了15%的增产和可观的品质溢价。看着阳光下健康饱满的葡萄串,智慧农业助力产业升级的路径跃然眼前。
青春烙印:田野是最好的答卷
宁夏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正如实践团成员丁鑫在日志里写下的:“最好的论文,不该锁在档案室,而要写在农民的账本上,长在金灿灿的稻穗里。”调研团指导教师表示,当青春的脚印印在田埂上,当实验室的数据变成地头的收成,这些扎进泥土的科技小院,正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生根发芽。
▲图为指导老师与实践团队成员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梓恒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