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面临“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亟需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中强调,必须“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这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且当前高校思政课已具备向“大思政课”转型的坚实基础。一方面,各高校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红色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校外资源日益丰富;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构建虚实结合的“大思政课”教学场景提供了技术支撑。
“大思政课”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三重战略意义。一是通过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思政课“单兵作战”的资源困境;二是借助社会大课堂的生动实践,可以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三是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有助于形成思政教育的强大合力。由此可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由之路,而“大思政课”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效能更是具体而深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拓展思政教育场域、把课堂搬到社会大舞台,是“大思政课”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效能的首要支点。这一变革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囿于教室的时空局限,通过构建社会即课堂的新型育人场域,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效能跃升。首先,教学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红色教育基地的革命文物、乡村振兴一线的鲜活案例、社区治理现场的实践样本,转化为生动的思政教材,使抽象理论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现实图景。其次,认知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让大学生在实地考察、情景体验、实践参与中,通过具身认知完成知识内化,形成对理论的价值认同。最后,育人效果从知识传递深化为价值塑造,当大学生亲眼见证脱贫攻坚的壮举、亲身体验基层治理的智慧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再是书本概念,而成为解释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种场域拓展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通过创设从理论到实践的对话机制,使高校思政课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为提升育人实效提供了根本保障。
第二,整合多元教育资源、让校内外力量同向发力,是“大思政课”放大协同育人效能的关键杠杆。在主体协同方面,政府、企业、社区与高校构建育人共同体,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单兵作战”的局限。例如,航天工程师走进课堂讲述型号研制历程,亲历性叙事使航天精神具象化,显著提升了理论说服力。在场域拓展方面,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实体平台,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装测试中心现场观摩,使“科技自立自强”从教材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精密制造场景,学生在工程师讲解中直观理解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背后的国家意志与创新精神。在资源整合方面,通过建立动态更新的案例资源库,将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鲜活素材系统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这种多主体联动、多场域贯通、多资源聚合的协同模式,通过反复强化同一价值主题,使高校思政课的说服力与时代感同步提升,协同效能呈指数级放大。
第三,创新教学模式、用技术赋能内容与形式,是“大思政课”持续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的动力引擎。一方面是技术赋能的沉浸式教学重构。通过VR技术还原长征场景、5G直播连线航天发射现场,使历史事件和时代成就突破时空限制,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化教学素材。这种沉浸式体验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抽象说教”的痛点,学生在情境互动中实现了从认知到认同的跃升。另一方面是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教学创新。基于AI学情分析系统,能实时捕捉学生的认知盲点和兴趣焦点,动态调整教学案例和讨论议题。如针对理工科学生侧重科技自立自强案例,对文科生强化文化自信素材,使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特征精准匹配。这种技术赋能的教学创新,既保持了高校思政课的政治高度,又提升了教育的个体适切度,推动“大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
作者:李眉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