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25日讯(通讯员:张晶)2025年7月11日至17日,贵州医科大学“青春岐黄赋能”实践团队深入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杠寨村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走访中药材种植基地、药企生产车间及开展惠民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林下种药:“两山”理念下的生态智慧
在中药材种植基地,600亩药田嵌于松杉林间,竹节参、淫羊藿等道地药材依托山林自然生态生长。“这些药材依托散射光生长,无需砍树毁林,每亩山林可实现数千元增收。”徐昌艳老师的讲解,让队员们直观地理解了“林下经济”背后的生态智慧。
图为覃容贵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解中药,罗忠圣老师供图
在基地,覃容贵老师指导队员辨识药材时说:“竹节参需在山林中生长三年才能作为药材,这期间要与生态系统共生共荣。药材要好,生态环境必须要好。”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激活价值的模式,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路径。
惠民服务:用“健康中国”理念服务村民
团队紧扣“健康中国2030”规划要求,将中医药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团队指导老师们望闻问切,为感冒、关节疼痛等常见病定制个体化用药方案;队员们开展血压测量、体质辨识,重点解读中西药合用禁忌,从配伍原则到服用间隔逐项拆解。
图为成员张晶为腿脚不便的独居老人测量血压,田喜月供图
针对留守女性、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团队创新服务模式:为承担双重压力的留守女性提供情志疏导,以中医调理缓解身心负担;为留守儿童开设“中药绘画课”,让孩子们通过画作向务工父母传递“村里种药、家中安好”的安心信号。“血压仪读数、体质辨识记录,都是‘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的具象注脚。”队员张晶表示,此次服务不仅解决常见病诊疗需求,更推动“治未病”理念融入日常,为乡村振兴夯实“健康根基”。
产业链:以“链长制”思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双壶堂药业生产车间,杜仲树皮经规范炮制工序蜕变为合格饮片。“2024年营收1.2亿元,带动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企业负责人的介绍,展现中医药产业链的经济带动效应——这正是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从“田间草”到“柜中药”的全链条,严格遵循“链长制”发展要求:上游依托乾藏基地600亩药田保障原料供给,中游通过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下游拓展“中药+研学”新业态,每个环节均实现民生联结。
流水线旁分拣葛根的村民表示:“离家十分钟路程,既能务工增收又能照顾家庭。”这就是产业链带动了“就近就业”、落实“稳就业”战略的鲜活例证。
图为药企负责人向团队讲解中药饮片制作过程,张欣供图
为推动产业契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作为贵州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的三位指导老师带领团队精准施策:向种植基地提出“中药材种植+乡村研学”发展思路,规划中药采摘体验、红色研学路线,推动“一产”与“三产”融合;为双壶堂药业建议“提取物制备+饮片组合销售+C端健康服务”多元策略,助力“二产”向高附加值领域跃升。目前相关建议已获企业及种植基地负责人的认可,这一举措正推动产业从“单一农业”向“农业+文旅+教育”融合模式转型,实现“激活一产、带动二产、赋能三产”的协同发展,为乡村“造血式振兴”提供可持续路径。
青春担当:在战略交汇点践行青春答卷
离开杠寨村时,队员们的标本夹里藏着竹节参叶片,笔记本记满产业链数据。这片600亩药田,正是“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中医药传承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基层交汇点。 “我们以林下种植答好生态卷,以便民服务答好民生卷,以全产业链答好产业卷。”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写道。
如今,杠寨村的药香正沿着产业链悄然转化:是村民工资单上稳步增长的数字,是发往全国的合格饮片,是孩子们笔下斑斓的振兴画卷。这场实践深刻印证: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气;青年扎根基层的脚步,则让国家战略在乡土间有了鲜活的注脚。二者同频共振,必将推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在黔中大地徐徐铺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坚实的基层根基。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手中拿的均为刚采摘的中药植株,秦建雄供图
回望这趟实践,队员们行囊里的标本与笔记早已超越了“任务记录”的意义。竹节参叶片的脉络里,藏着“生态优先”的发展哲学——原来守护绿水青山,本身就是在培育金山银山;村民血压仪上跳动的数字里,写着“民生为本”的朴素真理——健康的温度,从来都藏在俯身倾听的细节里;药企流水线上流转的饮片里,透着“产业赋能”的振兴密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能让土地的馈赠惠及每一个家庭。
这些感悟让团队愈发清晰:青年的成长从不在实验室的玻璃器皿中,而在泥土与汗水的交融里;知识的价值不只在论文的字里行间,更在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能时。当青春力量与大地的脉搏同频,当专业所长与国家战略共振,便是新时代青年最生动的“答卷”。这份答卷,写在杠寨村的药田间,写在村民舒展的笑脸上,更写在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的壮阔征程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晶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