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18:30,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弘毅楼1405报告厅举办求是学堂第192期青年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主讲人是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系副教授朱希。本次讲座吸引了全体23级研究生、部分博士生及24级研究生参与。副院长权宗田教授,邓亦武教授、梅运彬副教授、王石径副教授、杨柳青博士、苗虹瑞博士等老师参加了报告会。
讲座伊始,朱希老师以两个有关语言暴力的案例视频作为切入点,指出语言的暴力沟通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进行比较、强人所难、逃避责任、道德评判。语言暴力往往隐藏在看似平常的言语之中,却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伤害,我们需要重视语言暴力带来的危害。
朱希老师提到,马歇尔博士提出了一种名为“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非暴力沟通”具有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等四大要素。观察是沟通的基础,要客观地描述所看到的事实,而非添加主观的评论;感受是内心的真实反应,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他人;需要是感受的根源,要明确自己的需要;请求则是向他人提出具体的、可行的要求,让对方清楚知道如何行动。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何为“非暴力沟通”,朱希老师还以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为例,设计了一系列练习题,对现场同学发起提问,收获了同学们积极的响应。
讲座接近尾声时,朱希老师鼓励大家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积极运用“非暴力沟通”,用爱和尊重去对待他人。她表示,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改善人际关系,还能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许多同学表示,通过朱希老师的讲解,他们认识到了“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实用的沟通技巧,将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践行“非暴力沟通”,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美好。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后也将继续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学术讲座,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凯萍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