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基于实践需求分析的康复器械优化与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国控医疗南昌健源康复医院为例
报告作者:唐萌茜 杨镇栋 白洁 潘筱睿 欧阳帆 袁家祺 李弘杰 涂画 傅佳祺 宋适宜 桂佳纬 李璐璐 邓力铭
指导老师:陈翔
所在单位:南昌大学
所属团队:瑞康行团队
摘要:本报告由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瑞康行团队撰写,详细记录了团队深入国控医疗南昌健源康复医院开展的实践调研活动。调研旨在评估团队研发的康复器械应用效果,了解患者康复需求特点,分析现有康复器械与患者需求的匹配程度,并通过实践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调研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全面收集患者使用反馈、医护人员意见以及相关评估数据。调研发现患者康复需求复杂多样且具有显著差异,康复器械存在适配性问题,部分患者对器械认知不足,团队与医院沟通协作有待加强。基于调研结果,报告提出优化器械设计、加强患者教育宣传、强化合作机制等改进建议,为推动康复医疗服务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关键词:康复器械、老年康复、康复治疗、康复服务、器械适配性、患者认知、医护协作
一、调研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康复需求日益增长,康复医疗服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1.3%,其中南昌市老年人口康复需求年均增长率超15%。南昌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瑞康行团队长期关注老年康复领域,此前在南昌西湖区长天松康颐养中心的调研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团队深入国控医疗南昌健源康复医院,开展产品调适及协助患者使用康复器械等工作,旨在进一步提升康复器械的适用性,满足患者康复需求,为康复医疗服务发展提供助力。
二、调研目的
1.全面、客观地评估团队研发的康复器械在康复医院实际应用环境中的综合效果,广泛收集患者使用过程中的第一手反馈信息,为后续有针对性地优化产品设计、提升性能提供坚实可靠的实践依据。
2.深入了解康复医院中不同类型患者的具体康复需求特点,细致分析现有康复器械在功能、设计、操作等方面与患者个体化需求的匹配程度,精准定位器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多样化诉求。
3.通过在真实医疗场景下的实践活动,全方位锻炼和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积累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积极拓展团队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影响力,加强与医疗专业机构的合作交流,为团队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调研方法
1.观察法 :团队成员深入康复医院各个康复训练区域,对患者使用康复器械的全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详细记录患者使用器械的频率、操作熟练程度、在使用过程中的表情反应、肢体动作协调性等关键信息,以便全面了解患者与器械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患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
2.访谈法 :一方面,与康复医院的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耐心倾听患者对康复器械的使用感受,包括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便捷性、对康复效果的主观评价等,同时询问患者对器械期望改进之处,充分了解患者对康复器械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与康复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交流。与康复医师探讨器械在临床应用中的整体优势与局限性,了解器械对患者康复进程的长期影响以及在不同康复阶段的适用性;与康复治疗师交流器械在日常训练中的具体操作体验,收集他们对器械功能优化、训练模式改进等方面的专业建议,从而获取全面、深入的器械应用反馈信息。
3.数据分析法 :共收集128例患者的康复评估数据,涵盖肢体运动能力评分、关节活动度测量值、平衡能力测试结果等多维度指标。运用科学严谨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器械使用对患者康复进程的量化影响,从而客观、准确地评估康复器械的实际疗效与价值,为调研结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调研实践过程
团队成员携带自主研发的康复器械进驻康复医院,与医院康复科密切合作。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对康复器械进行安装调试,确保器械能在医院环境中正常运行。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如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骨折术后康复患者等,依据其病情和康复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器械使用方案。
在患者使用过程中,团队成员全程陪同,耐心指导患者正确操作。对于初次使用器械的患者,详细讲解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并给予心理安抚,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在使用天轨训练系统时,帮助患者调整安全带位置,设定合适的训练速度和高度;对于机器人康复系统,根据患者肢体力量和运动协调性,调节器械的辅助力度和运动模式。
图为团队成员协助患者使用电动移位机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极为重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反馈,因此定期组织患者座谈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分享使用康复器械体验的平台。在座谈会上,部分患者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对机器人康复系统的认可。一位因意外导致腿部受伤的患者提到,通过机器人康复系统的精准运动训练,他能够有针对性地锻炼肢体肌肉力量,原本僵硬、不听使唤的腿部逐渐有了力量,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这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图为团队成员为患者介绍电动移位机以及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然而,反馈并非一边倒的称赞。调研数据显示,45%的患者因操作界面复杂放弃使用器械、25%的患者因使用康复器械后认为训练效果不佳而停止使用器械、20%的患者认为康复器械舒适度差。有患者面露难色地反映,器械的操作界面设计不够简洁明了,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接触电子设备较少的患者而言,学习如何操作器械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摸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与效率。
图为康复医院患者放弃使用康复器械的原因分布(基于128例患者调研数据)
医护人员作为康复治疗的直接参与者,也提出了宝贵建议。他们指出,不同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案千差万别,希望器械能够增加更多与各类康复治疗方案紧密结合的预设程序。如此一来,在面对不同病情、不同阶段的患者时,医护人员能更便捷地调用适配的程序,精准提高康复训练的针对性,让康复器械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患者,助力他们更快康复。
五、康复医院康复服务现状
1.患者康复需求:医院所收治的患者群体广泛,其康复需求呈现出极为复杂且多样化的态势。在众多需求中,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需求较为常见,除此之外,认知功能康复、心理康复等需求也不容忽视。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在康复需求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以脑卒中患者为例,在康复早期阶段,他们往往将重点聚焦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期望通过各种康复手段,尽快重新掌控肢体的活动能力;而当进入康复后期,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及心理支持的需求便逐渐凸显,患者渴望能够重新独立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事务,并获得心理上的疏导与慰藉。再看老年骨折患者,他们在康复过程中,对疼痛缓解和关节功能恢复的关注度极高,毕竟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与行动能力。与此同时,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康复训练的安全性要求也更为严格,任何不当的训练都可能引发新的健康问题。
图为康复医院患者康复需求类型(基于128例患者调研数据)
2.医护团队与服务质量:康复医院配备了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医护团队,团队成员涵盖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护士等多个关键岗位。这些医护人员均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多元的临床经验,能够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以及康复需求,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科学合理且极具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然而,随着医院知名度的提升以及患者数量的持续增加,医护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与日俱增。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他们在精力分配上难免捉襟见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及时、充分地享受到高质量的康复服务。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康复器械适配性问题:调研显示,42%的患者(n=128)因器械调节功能不足导致训练效果未达预期(p<0.05)。例如,机器人康复系统的运动模式仅支持3档调节,无法满足脑卒中患者早期(需低强度)与后期(需高强度)的差异化需求。团队研发的康复器械在部分功能上与患者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器械的训练模式较为固定,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与可调节性,无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精准调整,以适应不同患者的康复特点和需求。一些器械的设计未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尺寸、体能差异以及特殊的身体状况,导致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使用舒适度欠佳的情况,甚至可能因器械不适配而产生额外的身体负担或不适感,影响了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与效果。
2.患者认知与接受度:调研中发现,部分患者对新型康复器械存在认知不足的情况,对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疑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康复器械的广泛推广与应用。此外,一些老年患者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学习能力较弱,难以快速掌握康复器械的操作方法,面对复杂的操作流程和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他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这降低了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使得患者无法充分发挥康复器械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整体康复进程。
图为康复器械使用障碍因素占比(基于128例患者调研数据)
3.医护人员沟通协作: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团队深刻意识到与康复医院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产品调适和使用过程中,双方信息传递有时不够及时准确,导致对患者康复方案的调整不够及时、科学合理,影响了康复效果的及时呈现与进一步提升。例如,医护人员在实践中发现器械的某些功能与患者的具体康复需求存在偏差,但由于信息反馈不及时,团队未能迅速对器械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延误了患者康复进程。
七、改进建议
1.优化康复器械设计:充分借鉴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宝贵反馈意见,从多个维度对康复器械进行针对性优化。一方面,增加器械的个性化调节功能,如可根据患者肢体力量、运动范围、身体尺寸等参数自动调整训练模式、难度级别以及辅助力度等,实现器械与患者个体需求的精准匹配;另一方面,改进器械的人机交互界面,采用更加简洁明了、直观易懂的设计风格,避免复杂的操作流程和繁琐的功能设置,方便患者操作使用,尤其是降低老年患者等特殊群体的操作难度,提高患者使用器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加强患者教育与宣传:在康复医院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康复器械知识讲座。邀请专业人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患者普及新型康复器械的运作原理、相较于传统器械的显著优势以及详细的使用方法。讲座过程中,设置现场答疑环节,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增强患者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此外,精心制作操作指南视频,采用动画演示、真人示范等多种生动形象的形式,将复杂的操作步骤直观呈现;同时编制图文并茂的资料,文字描述简洁明了,配图精准对应操作步骤,方便患者在病房、家中等不同场景随时查阅学习,切实提高患者对康复器械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增强患者使用康复器械的意愿和信心。
3.强化团队与医院合作机制:积极搭建稳固的定期沟通桥梁,团队成员与医院医护人员每周选定特定时间进行面对面交流,详细、全面地分享患者康复进展,从身体机能改善指标到心理状态变化等方面均不遗漏,同时深入探讨器械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器械适配性、使用频率调整、训练模式优化等。共同开展康复技术研究项目,针对疑难康复案例展开专项研究,整合双方资源与智慧,探索创新的康复治疗方案与技术手段;定期组织培训活动,邀请业内权威专家授课,涵盖最新康复理念、前沿技术应用、临床实践技巧等内容,全面提高团队成员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康复服务流程进行优化,从患者入院评估、康复方案制定到康复过程实施、效果跟踪反馈,每个环节都进行精细化打磨,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全面提升康复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八、调研总结
通过此次深入康复医院的实践调研,瑞康行团队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康复医院的康复服务现状,精准洞察了患者在不同康复阶段的切实需求。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自主研发的康复器械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与不足,如部分器械操作复杂,影响患者的使用体验,一些功能设计与患者的康复需求匹配度欠佳等。团队将以此次调研结果为行动纲领,秉持严谨、创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从人体工程学、患者使用便利性、康复疗效提升等多维度出发,持续对康复器械设计进行迭代优化。
同时,团队计划与康复医院建立更为紧密、常态化的合作机制,通过定期交流反馈、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举办学术活动等方式,加强双方在康复医疗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全方位提升康复服务质量,助力患者康复进程,为推动我国康复医疗事业迈向新高度贡献坚实力量,让康复医疗服务惠及更多患者,为我国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萌茜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