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交织的青春:萤火青年探寻竹编里的千年匠心

发布时间:2025-07-31 14: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玲   阅读 7.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号召,践行“三下乡”社会实践精神,近日,广州新华学院萤火青年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深入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开展乡村调研。在石中村,队员们知悉当地盛产优质毛竹,这曾是竹编工艺的关键原料。然而,受现代生活的冲击,这项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似正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怀揣着“能否寻得仍在坚守的竹编传承人?”的疑惑,以及对非遗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突击队开启了寻访竹编匠人的征程。在蕉岭县三圳镇社工站、莲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莲塘社区妇女联合会的帮助下,队员们终于寻访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陈师傅,开启了一场与竹编非遗的深度对话之旅。

图一:石中村

石中问竹,寻访匠心踪迹

石中村被翠竹环绕,毛竹资源富足,曾是竹编产业的重要依托。突击队队员们在调研时发现,尽管毛竹仍是当地的经济作物之一,但传统竹编技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难题。经过多方打听并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引荐下,队员们将目光聚焦于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最终锁定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陈广华师傅。

图二:陈广华师傅照片

经纬交织,聆听岁月回响

在陈师傅家中,队员们仿若置身于一个竹编的天地。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让人目不暇接,既有蕴含生活智慧的斗笠、竹筐、簸箕等实用器物,也有精致典雅的花盆、篮子等装饰艺术品,还有用于传统婚嫁等特殊场合的精美箩筐。

图三至六:陈广华师傅部分作品展示

陈师傅满怀热忱地向队员们讲述着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工艺。他表示,竹编技艺的工序极为繁杂,从选材便十分考究,需挑选生长两年以上、七月份砍伐的“七竹”,因其不易遭虫蛀且韧性极佳。制作过程更是处处体现匠心,包括选竹、去青皮、剖片、划篾丝、制作模型、画线、编织、锁边、定型等,每一步都不可或缺。陈师傅特别强调,“剖片”是核心技术难点,需将竹材均匀分割成粗细一致的篾片,掌握此技术往往需三年以上的苦练。而制作一件竹笠需耗时一天,这种耗时费力的坚守,在追求效率的当下,面临着严峻的传承挑战。由于经济效益不高,年轻人普遍不愿学习。然而,这其中也饱含着对这项家族传承数百年的技艺的执着与热爱。

图七:陈广华师傅介绍竹编制品

青春接力,指尖传承新章

陈师傅的坚守与困境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青年。为更真切地领略竹编的魅力,队员们和同行的青少年在陈师傅的指导下,拿起篾片尝试编织。看似简单的经纬交错,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巧劲。篾片在指尖舞动,时而松散,时而缠绕,队员们切实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精妙与不易。每一根篾片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每一件成品都是时间与技艺的成果。这次沉浸式体验,不仅让青年们对非遗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更激发了他们传承与传播的责任感。

图八:突击队队员尝试编制竹编

从毛竹调研到匠心寻访,萤火青年突击队的“三下乡”之旅,不只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寻根与青春赋能之行。陈师傅六十载如一日的坚守,是匠人精神的生动写照;竹编技艺跨越千年的脉络,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青年们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用行动对话非遗,在经纬交织的竹篾间,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与力量。未来,萤火青年突击队将持续深化与非遗传承人及社会组织的合作,探索更多创新形式,让竹编等非遗技艺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大众视野,吸引更多年轻力量加入守护与传承的队伍,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图九:大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