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季节,骄阳似火。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星永根”实践队深入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社区,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契机,探索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盐步老龙”非遗,将青春力量融入“百千万工程”的时代浪潮,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合照
在盐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践队成员与社区团委书记江思琪深入交流,聚焦基层文化建设与非遗传承创新的契合点,了解到社区通过联动志愿团队、文化协会举办暑期非遗夏令营等活动,使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田。队员们体会到:“百千万工程”不仅描绘了城乡发展的蓝图,更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广阔舞台。在这里,他们见证了传统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也更加坚定了运用专业所学助力文化传承的信念。
图为团队成员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访谈
走进盐步乡情馆,精致的龙头龙尾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队员们凝视馆藏史料与老物件,触摸数百年的文化脉络,深切感悟:非遗是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百千万工程”则是让这些瑰宝在城乡沃土中焕发新生机的关键路径。学子们以调研为笔,记录老龙文化与地方发展的共生密码,探寻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文旅的创新之道,这既是对“百千万工程”文化振兴要求的生动回应,更是青年一代守护文化根脉的自觉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到盐步郷情馆调研
图为志愿者为团队成员讲解盐步“老龙”历史
专访盐步老龙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钜熙时,老人“传承非遗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的肺腑之言,深深烙印在学子心中。队员们认识到,青年参与非遗传承,是接续技艺的薪火,更是赓续民族精神的基因;服务“百千万工程”,是助力城乡发展的实践,更是锤炼过硬本领的熔炉。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邵钜熙进行深度访谈
从党群服务中心到乡情馆,从棉花巷到龙涌村,“红星永根”实践队的足迹遍布盐步社区。他们用镜头定格老龙巡游的场景,用笔记梳理非遗传承的现实课题,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优势,为老龙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非遗资源链接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这一系列实践行动,是落实“百千万工程”“文化赋能”要求的具体举措,亦是青年学子践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鲜活注脚。华南农大学子以暑期实践为桥梁,将非遗传承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在服务城乡发展中诠释青年责任,在守护文化根脉中坚定文化自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冰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