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新韵润羌寨,语通茶香助振兴——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商学院暑期“三下乡”北川实践行

发布时间:2025-07-30 11: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茜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杨茜)2025 年暑期,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商学院暑期 “乡音新韵,语润北川” 实践团队走进绵阳北川,开展了一场融合文化探秘、产业助力、语言推广与国际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新时代青年以实践为笔,以热忱为墨,在这片承载着羌族千年记忆与红色基因的土地上,书写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北川驿站——行走的思政课堂

团队在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党校参加了北川驿站启动仪式暨高校社会实践团队见面会。

会议伊始,共青团北川羌族自治县委书记刘元元致欢迎辞,深刻阐释了社会实践对青年成长成才、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在场学子注入奋进力量。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魏世平作为高校代表发言,分享了组织社会实践的宝贵经验,表达了对校地协同育人的坚定信心。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彭程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的底气与担当。随后,县政协副主席赵军的宣讲,让大家对北川的历史脉络与发展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此次参会不仅是“乡音新韵,语润北川”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的全新起点,更坚定了团队成员们用商学专业知识助力北川乡村振兴的信念。

▲图为团队参加北川驿站启动仪式暨高校社会实践团队见面会

探秘羌茶底蕴 品味千年茶香

走进北川苔子茶文化展示中心,实践团队开启了对羌茶的深度 “解码”。在讲解员的细致介绍中,成员们系统了解了北川羌茶的发展脉络 —— 从远古羌族先民的种茶智慧,到如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北川苔子茶” 的培育历程;从茶树的生长特性(喜阴湿、耐严寒的山地适应力),到品种分类(尔玛白茶、羌山红茶、羌寨绿茶等特色品类),每一个知识点都串联起北川与茶的千年羁绊。

▲图为团队成员在苔子茶文化展示中心参观

更令人沉醉的是品茗体验环节,团队成员围坐茶席,在讲解员的指导下轻嗅茶香、细啜茶汤:尔玛白茶清冽回甘,羌山红茶醇厚绵长,羌寨绿茶鲜爽沁心。席间,大家不仅学习了不同茶类的功效(如绿茶提神、红茶暖胃),更掌握了传统品茗礼仪 —— 从温杯洁具的手法到持杯观色的姿态,一举一动间感受茶文化的雅致与厚重。

 

▲图为团队成员在讲解员带领下品茗

亲历茶事艰辛 体悟匠心传承

“一片茶叶从枝头到杯中,要经历多少双手的温度?” 在北川羌茶盖头山茶园,实践团队跟随专业老师找到了答案。成员们头戴斗笠、腰系竹篓,在烈日下学习辨识一芽一叶的标准嫩芽,体验 “提手采摘、不掐不折” 的古法采茶技艺。阳光下,指尖与茶芽的触碰让大家切实感受到 “采茶如绣花” 的精细 —— 看似简单的动作,半小时便让人指尖发酸、腰背微僵。

  

▲图为团队成员在盖头山茶园亲手采茶

午后的制茶车间里,揉捻、杀青、烘干等工序更是考验耐心。团队成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尝试揉捻茶叶,既要掌握力度让茶汁渗出,又要避免揉碎叶片;观察杀青时的火候变化,体会 “高温钝化酶活性” 的科学原理。这场全流程体验,让实践团队深刻理解了 “一包茶叶背后的艰辛”,更对茶农的坚守与匠人的执着生出由衷敬意。

▲图为团队成员在老师指导下下体验制茶

直播赋能茶香 融合茶旅新篇

以拓宽农产品销路,为乡村振兴赋能为契机,实践团队开展了抖音直播带货活动,实践团队通过前两天的调研提前备下直播预告,将财经知识与古韵茶香相融合,用创新方式带动北川羌茶销路。“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北川苔子茶,茶汤清亮,入口带着高山云雾的鲜爽……” 实践团队将商学专业知识与羌茶文化深度融合,在抖音直播间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农直播。镜头前,成员们化身 “茶文化主播”,将前两日所学娓娓道来:从羌茶生长习性到北川当地自然特色,从茶叶的品种特性到正确冲泡方法,从采茶制茶的细节到羌茶的药用价值,干货满满的讲解让观众直呼 “涨知识”。更有 “茶旅融合” 推介,羌茶部落茶园与樱园交汇的景观引来无数游客,漫山茶树间点缀着错落的野樱花,成员们热情分享:“这里不仅能采茶品茶,还能露营研学,亲子家庭一定要来体验!” 直播中,团队还结合调研经验,介绍了北川的风土人情和奇特风景,为游客提供了 “采茶 + 民俗体验” 的路线建议。这场直播不仅让北川羌茶 “走出大山”,更让 “茶旅融合” 的理念深入人心。

▲图为团队成员在茶园开展助农直播

羌韵舞动山海 国际情燃北川

夜幕降临,北川羌族民俗表演在篝火旁拉开帷幕,一场为所有来到北川开展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所准备的晚会开始了,悠扬的羌笛响起,当地居民身着绣有羊角纹的民族服饰,跳起欢快的萨朗舞;来自其他地方的实践团队的大学生们带来改编的羌族歌谣合唱,歌声里满是青春与传承的碰撞。更令人惊喜的是,几位国际大学生登台表演了本国传统舞蹈,非洲鼓点与羌笛旋律奇妙交融,赢得阵阵欢呼。表演结束后,全场手拉手围着火堆转圈,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笑脸,不同语言的欢呼交织成最动人的乐章。

活动开展过程中当地记者也采访了实践团队的成员,切实了解了实践团队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中所学所感,在活动开始之前,北川县委书记临时召集各实践团队领队,关切询问活动进展以及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场协调解决了团队在调研中遇到的场地、物资问题,“你们为北川带来活力,我们一定做好保障!” 书记的话让团队倍感温暖。

▲图为北川县委书记与各实践团队领队召开临时会议

推普问卷调研 精准施策筑基

“您平时和游客交流用普通话吗?”“觉得说普通话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为助力 “推普助农”,实践团队开展了北川地区普通话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实践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地普通话推广情况展开调查研究,精准统计当地村民的普通话使用状况、学习状况及学习需求。成员们走进村寨、集市、茶园,向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分发问卷,细致记录大家的回答 —— 从 “日常用语以方言为主” 到 “电商直播时希望普通话更流利”,从 “担心发音不准不敢开口” 到 “想学习农产品推广的专业术语”…… 一份份问卷不仅勾勒出北川普通话使用的现状,更让团队找准了后续推广的重点:“先了解需求,才能精准发力。”

 

▲图为团队成员为北川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

推普海报传意 方言普语共融

“啥子是普通话?北川话和普通话有啥不一样?” 在北川街头,实践团队拉起推普宣传海报,成员们用接地气的话语向过往居民讲解。“比如‘洋芋’,普通话叫‘土豆’;‘摆龙门阵’,普通话是‘聊天’……” 生动的对比让大家恍然大悟。 团队还分发了精心设计的海报,上面用漫画形式展示了推广普通话的意义(“说好普通话,买卖更方便”“沟通无障碍,朋友遍天下”),以及北川话与普通话的常用词汇对照。一位卖茶叶的阿姨笑着说:“原来普话这么有用,以后我跟外地客人介绍茶叶更有底气了!”  

▲图为团队成员发放推普海报进行宣传科普

童声诵普韵 语润少年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小朋友们,跟我读:‘北川羌茶香,团结友爱好’……”在儿童专项推普活动中,实践团队多措并举助力孩子们提升普通话能力,开展多项不同形式的帮学活动。课后辅导时,团队成员在社区活动中心或学校为小学生辅导语文、数学等作业,纠正拼音拼写与汉字书写问题,还推送线上学习资源,帮助巩固知识、夯实基础;朗诵训练环节,依据学生兴趣和语言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发音纠正、情感表达指导及舞台模拟等提升朗诵能力,定期组织比赛和展示活动,选拔优秀学员参与 “乡村普通话朗诵比赛”;文化拓展方面,开展 “普通话故事分享会”“绕口令大赛” 等趣味活动,结合线上直播与线下互动,并借助学校和社区资源推广,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拓展学生视野与语言素养。

 

▲图为团队成员组织当地儿童进行朗诵比赛

分众推普宣讲 助力语通心通

针对不同群体,实践团队开展了专项推普宣讲。对当地居民的宣讲则紧扣 “推普助农” 主题:“咱们卖茶叶时,用普通话讲清‘苔子茶富含氨基酸’,客人更明白价值;做直播时,说准‘有机种植’‘国家地理标志’,订单才能更多!” 团队结合商学知识,列举 “普通话提升销售效率” 的案例,让大家真切感受到 “语言也是生产力”。对老人群体,成员们耐心教读日常用语(如 “就医”“购物” 的表达),帮助他们解决与外地子女视频、外出办事的沟通难题。

▲图为团队成员为当地老人进行推普宣讲

从茶香氤氲的茶园到篝火跳动的村寨,从直播间的助农声到推普宣讲的乡音里,实践团队在北川的每一天都充满成长与感动。在这里,青年学子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以热情传承民族文化,以行动架起沟通桥梁。未来,这份 “北川记忆” 将化为前行的力量,让更多人看见羌茶的醇香、听见北川的声音、爱上这片土地的热忱与希望。

撰文 | 杨茜

图片 | 冷雄伟

审核 | 卜欣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茜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7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