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照亮童心梦,科普播种乡村光 ——南通职业大学学生走进德州马庄村

发布时间:2025-07-30 10: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沈佳敏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七月的德州,阳光正盛。走进德州赵虎镇马庄村,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在屋顶闪耀,仿佛给村庄披上了一层“能源铠甲”。就在这个被誉为“中国太阳谷”的地方,南通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学习社“伏脉千乡 光耀万家”社会实践团,肩负着传播绿色理念、推动科技科普的使命,于7月25日走进马庄村,为这里的孩子和村民带来了一场沉浸式、启发式的光伏科普教育实践活动。

阳光课堂:让孩子们听懂“太阳也能发电”

在马庄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一堂“乡村版”光伏科普课悄然开讲。


图为大学生给孩子们讲解光伏发电原理。

“你们知道,阳光不光能晒暖人,还能‘变成’电吗?”大学生的一句话立刻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他们用一张张图表和一个个生活场景讲清了光伏发电的原理:太阳能板如何吸收光能、电子如何在电路中流动、逆变器如何把直流电转为交流电,最终点亮灯泡、为家用电器供电。

理论不再冰冷。大学生们特别选取了村中真实案例——王大爷家屋顶上的光伏系统,一年下来不仅自己用电“零花钱”,还通过“余电上网”获得额外收益。这种接地气的讲述方式,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响起一阵阵掌声与欢呼。

趣味互动:从“太阳灯”谈到“双碳目标”

“你们家有没有用太阳能热水器?”“你们见过路边的太阳能路灯吗?”一连串贴近生活的问题迅速拉近了大学生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原本有些拘谨的小学生们很快踊跃回答:“我家洗澡用的就是太阳能!”“我奶奶晚上出门看路靠的就是太阳灯!”

互动中,大学生顺势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国家提倡绿色能源?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又为什么说光伏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

这些曾经遥远的词汇,今天第一次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了根。在他们眼里,光伏不仅仅是屋顶上的一块板子,更是与未来、环保、科技紧密相连的梦想之光。

动手实践:在拼装小车中种下“科技梦”

课堂结束后,大学生们带来一批小型太阳能玩具车的制作包。孩子们亲手拼装电机、接通电路、安装太阳能板,孩子们眼中满是专注与期待。

图为大学生与孩子们共同组装太阳能玩具小车。

“启动了!”“它在跑!”——当一辆辆太阳能小车在阳光下缓缓启动,孩子们的惊喜与成就感溢于言表。他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也第一次明白,原来科技是可以“玩”出来的,是可以亲手改变生活的。

图为孩子们在场地上进行“赛车比赛”。

大学生们说,这正是他们此行的初衷:“知识不是被灌输的,而是被点燃的。”“我们希望把一颗科技的火种,种进孩子们的心里。”

绘画表达:用画笔描绘“我眼中的光伏世界”

随后,大学生们与孩子们共同开展了以“我眼中的光伏世界”为主题的绘画表达环节。大学生们与孩子们一对一结对共创,一边交流理解,一边动手绘制。他们拿起彩笔,将课堂上学到的光伏知识与自己对绿色未来的想象勾勒在画纸上。

一位孩子画出了地球之上的房屋、光伏板、风力发电机与青山白云,构建出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太阳高悬其上,象征希望与能量;一颗颗绿色的幼苗从板下破土而出,寓意绿色未来的勃发生机。

图为大学生与孩子们展示创作绘画。

稚嫩的笔触中,是童真的梦想,更是对科技美好未来的朴素想象。通过共同绘画,大学生和孩子们在心中悄然埋下了“科技强国”的种子。

涂鸦帆布包:把绿色理想背回家

绘画创作之后,实践团还带来了环保帆布包和水彩颜料,请孩子们以“阳光”“绿色能源”“家乡未来”为主题自由涂鸦。

蓝色的光伏屋顶、绿油油的田野、金灿灿的太阳,还有人写下四个大字——“阳光未来”。帆布包成了孩子们的移动画布,也成了绿色信念的流动载体。他们将环保带回家、带进生活,将科技梦想背在肩上,也记在心中。

图为大学生与孩子们一同涂鸦帆布包。

一位参与活动的村民张大妈动情地说:“他们不只是给孩子们讲课,更是给我们全村带来了希望。光伏是新技术,他们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讲出来,我们这些大人也学明白了。”

从“送知识”到“种理想”:高校青年走出课堂,走进田野

从传播光伏知识,到激发科技梦想;从普及绿色理念,到感知国家战略——这群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田野,用知识点亮童心,也用行动践行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我们的学生需要这样的土壤,真正走进乡村、看见乡村、理解乡村。而乡村也需要他们的知识、热情和担当。”带队沈老师的话令人动容。

图为大学生与孩子们合影。

这是一场城乡的“双向奔赴”,更是一代青年心怀“国之大者”的最好注脚。知识的种子悄然播下,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某个曾经参加过这个活动的孩子,会成为投身新能源建设的一员,为中国绿色发展添砖加瓦。(沈佳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佳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