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丈量古窑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延川风暖 三原禾香”实践团探访陕西双村记录窑洞新生

发布时间:2025-07-30 10: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浩琪   阅读 8.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青春丈量古窑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延川风暖 三原禾香”实践团探访陕西双村记录窑洞新生


为探寻文化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活化路径。为7月16日至2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服务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柏社村与延安市延川县甄家湾村,用脚步丈量古村落,以访谈解码窑洞新生。

柏社村:地坑窑里寻新生,“活态保护”焕活力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一踏入柏社村,实践队员便被独特的“地坑窑”景观震撼。村支书热情地向围拢过来的队员们介绍:“咱柏社是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有‘天下地窑第一村’‘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的美誉,村里保留的传统窑洞民居有780院呢!”他指着脚下,“这地坑窑冬暖夏凉,是天然的空调,过去还能躲战乱,建造也经济实惠。”

 (图为实践团队在柏社村听取村干部介绍基本情况。供图 郑铁映)、

然而,队员们也看到了挑战。在一处废弃的地坑窑前,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岁月沧桑。“目前保存完好的下沉式窑洞148院,常住的只有25院,废弃的有52院。”村支书坦言,“活化利用是对柏社村最大的保护。这几年,我们争取了资金修路、铺管网、建污水处理站,重点对部分地坑窑进行修缮加固改造。

(图为柏社村部分废弃窑洞亟待保护利用。 郑铁映 供图)

如今,柏社村正努力转型。“我们目标是打造集地坑窑院体验、红色文化、主题研学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乡村,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真正‘活’起来,吸引人、留住人。”指着眼前保存完好的窑院,村支书对未来充满信心。

(图为柏社村修缮后保存完好的地坑窑院落。 郑铁映 供图)

甄家湾:古窑洞变“摄影棚”,家门口吃上“文旅饭”


甄家湾:古窑洞变“摄影棚”,家门口吃上“文旅饭”
六百公里外的延川县甄家湾村,则走出了另一条“窑洞振兴”路。清晨七点,实践队员遇见正在打扫自家民宿院落的村民张刚。“刚送走《烽火延安》剧组,收拾干净准备迎接下一批客人。”张刚脸上洋溢着笑容,“旺季的时候,靠这窑洞民宿,一个月能挣4200多块,比出去打工强!”

甄家湾村拥有陕北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古窑洞建筑群,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传统村落”。“我们村231孔窑洞,有167孔流转到村集体,改造成了影视基地!”村干部向实践团介绍,“去年就接待了23个剧组。剩下的64孔做精品民宿,年均入住率超过80%,很受欢迎。”

(甄家湾村古窑洞建筑群,现已成为重要影视拍摄基地。郑铁映 供图)

村干部强调,在保护开发中,他们坚持这一原则,对258孔古窑洞进行了精心维护。“集中力量打造影视拍摄、教育研学、写生创作和文化体验四大基地,让沉睡的古窑洞资源变成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金饭碗’。

(图为调研团队与甄家湾村干部的合照。供图 王妍)

学子感悟:窑洞新生路,振兴新图景


七天的深入探访,236份问卷、42户深度访谈、无数次的实地观察与测量,让西安建大的学子们深刻触摸到窑洞村落的脉动。“柏社的‘活态保护’与甄家湾的‘产业活化’,是两条并行不悖、因地制宜的振兴路径。”实践团成员小李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共同点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从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变成了积极的建设者。古老窑洞的‘基因’正在解码,焕发出带动乡村发展的蓬勃新活力。”(通讯员:郑铁映)

— 1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浩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