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秦永文、石岳、武伟童)为探索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技术融合的新路径,7月6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数智童传”实践团队联合团山社区小学生代表,开展“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走访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专业视角观察,探索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实践团队重点考察了数字化展陈技术的应用成果。在"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团队成员通过文物三维扫描数据、AR增强现实等技术,深入了解了隋唐至明清时期运河文化的演变历程。特别是在"运河上的舟楫"展区,团队结合专业背景,对1:1复原漕船的数字化建模技术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
实践团队还特别关注了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现状。在东关街实地调研期间,成员们走访了多家传统手工艺店铺,对扬州漆器、剪纸等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进行访谈记录。团队成员运用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就传统工艺的数字化采集、虚拟展示等技术应用与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入交流。
"这次实践看到了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团队负责人表示,"将把采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转化为课程设计项目,尝试开发漆器数字化保护的小程序原型,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持续推进"专业+文化"实践模式,计划在下学期计划在下学期开设"非遗数字化"创新工作坊,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实践,培养既懂技术又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秦永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