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德州,蝉鸣阵阵,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窑火交织的气息。7月27日,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小数点”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与学科探索的好奇心,走进了梁子黑陶博物馆。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他们要用数学的标尺丈量非遗的深度,用青春的视角探寻黑陶技艺薪火相传的奥秘。
初探:指尖下的“函数临界点”与蛋壳陶之谜
踏入博物馆,一件高达1.5米、重仅700克的“天下第一蛋壳陶”瞬间攫住了所有人的目光。讲解员道出它的传奇:最薄处仅0.5毫米,历经46次拉坯、31次焙烧的严苛考验才得以诞生。“修坯时刀锋稍偏即碎,烧制时窑火微动即塌,大师们下刀时都屏息凝神。”这份极致的精密,让数学专业的王珂玥同学深受震撼:“这就像寻找函数曲线的那个完美临界点,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亏。匠人们的手感,就是最精准的无形标尺!”
更令队员们着迷的是蛋壳陶的未解之谜。它在地下埋藏4500年,出土后竟能“遇土成土色,遇水成水色”,宛如拥有生命。更引人深思的是其用途:作为龙山文化礼器,它头重脚轻、极易破碎,却占据着墓葬中最显赫的位置。“这绝非实用器,”队员赵娅斐感慨道,“它是先民用泥土与火焰构筑的精神桥梁,是对信仰世界的极致表达。解这道‘历史方程’,我们缺少的‘条件’或许正是古人的精神密码。”
▲图为讲解员为队员们解说
溯源:黑陶复兴的“诚意解”与砸碎“差不多”的决心
黑陶的故事并未止于远古。队员们聆听着现代黑陶浴火重生的篇章。1970年代,东北匠人寇化林在火车上与德州专员的一次偶遇,成为黑陶复兴的序曲。专员以120元月薪和城市户口“三顾茅庐”,终将这位老匠人请回“有鬲氏之国”的故土德州。“这就像一个缺条件的方程,”队员们讨论道,“而前辈们的诚意,就是补全所有参数的关键解。”
更令人动容的是梁丽霞的故事。2002年,她与下岗姐妹仅凭7000元启动资金、三间平房、两台旧机器艰难创业。当价值2万元的黑陶成品因质量不达标时,她毅然将其全部砸碎。“那不是砸陶,是砸碎‘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正是这份对极致的追求,促使她们将传统“馒头窑”革新为双层“梅花窑”,精准控制800-1000℃的窑温,最终烧制出“叩之如磬”的精品。如今,孙连伟大师能在十分钟内让陶泥在轮盘上“立”起玉壶春瓶,张务福大师戴着300度老花镜,能在坚硬的黑陶上刻出0.8毫米见方、共32385个笔笔分明的小字——这双手与泥的对话,正是寇老先生当年带回的“温度”的延续。“闭着眼刻?不,是刻进心里了。”大师的这句话,如重锤敲在队员们心上:非遗传承,不正是将技艺刻入血脉,让文明成为本能吗?
▲图为图为讲解员为队员们解说
体验:“水纹之柔”与“几何之刚”的技艺碰撞
在博物馆的技艺展示区,队员们终于近距离触摸到“活态传承”的脉搏。软刻大师于慧荣老师端坐陶坯前,手中的刀片薄如蝉翼。她先用贝壳片将陶坯压得光亮如镜,再顺着弧度刻出细密菊花纹——每一刀都浅若无痕,却在转动中连成层叠花瓣。“泥坯软如年糕,刻重了塌,刻轻了无痕,”于老师解释,“就像在水面划纹,全凭手腕巧劲。”这份精微的控制力,让同学们屏息凝神。
▲图为于慧荣大师示范软刻工艺
与之对比鲜明的是硬刻大师毛军。他的钢刀在烧制坚硬如石的黑陶上碰撞出点点火花,笔尖粗细的笔画里竟蕴含提按顿挫的书法韵味。“劲大崩瓷,劲小无痕,”毛大师手腕稳健地刻出一道弧线,“如同解几何题,角度差一度,线条就歪了。”看着陶屑如烟尘般落下,字迹却力透“陶”背,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所谓“硬刻”,是以刚劲藏柔情,用力量守精准。数学专业背景让他们对这种“角度、力度、精度”的极致追求,有了更深的共鸣。
▲图为毛军大师示范软刻工艺
播种:让非遗的“方程”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小数点”团队将这份震撼转化为行动。他们走进当地中学课堂,为七、八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闯关游戏”,把复杂的黑陶工艺变成可触摸、可参与的趣味挑战。
“薄如纸对决”环节最是热闹。孩子们捏着黑色黏土,争相挑战蛋壳陶的薄度,稍不留神捏破了,就得捂着鼻子转十圈重来。“原来孙大师拉坯时手那么稳,真是一失手成千古恨啊!”一个揉着晕乎乎脑袋的男孩笑着感叹。“工序大反转”环节,打乱的11道工序卡片引发激烈讨论,直到有小组想起“先烧后刻才够力道”的要点才豁然开朗——抽象的工艺知识,在游戏中变成了清晰的逻辑链条。
宣讲结束时,孩子们举着自己捏制的“黏土黑陶”围上来,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老师,真的蛋壳陶能比这个还薄吗?”“软刻和硬刻哪个更难呀?”这一刻,队员们找到了实践更深层的意义:传承,就是将博物馆里“天下第一蛋壳陶”的震撼,转化为孩子们眼中跃动的好奇;将大师们“46次拉坯”的执着,变成游戏里“捏破了再重来”的韧劲。他们,正在成为连接古老技艺与未来希望的桥梁。
归途:掌心的新“纹路”与青春的“刻刀”
返程路上,车窗外掠过德州运河的红胶泥岸。这抔泥土,曾见证舜帝制陶的炊烟,承载寇化林归乡的行囊,如今,也映照着这群青年学子回望的目光。正如梁丽霞所说:“黑陶是活的,它会在年轻人的掌心,长出新的纹路。”
对于“小数点”团队的成员而言,这次德州之行远非终点。他们用数学的思维解读了黑陶的“纹络之美”,用青春的触觉感知了非遗传承的温度。他们深知,自己接过的并非一件器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如同握紧了无形的“刻刀”,在各自的领域,继续探寻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最优解”,让那穿越千年的窑火,在新时代的青春里,永远明亮、炽热。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与孩子们的合照
(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通讯员:马亚杰 鲁俊豪 赵泽睿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鲁俊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