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走进喜德县,调研彝族文化,助力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30 09: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秋   阅读 3.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七月流火,暑意正浓。2025年7月6日,西昌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赴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且托乡,开展了一场有意义非遗文化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彝族漆器展览馆、语言文字展览馆及参与火把节庆典,深入了解当地非遗保护现状与创新实践。

喜德县被誉为中国彝族漆器之乡。在彝族漆器展览馆,队员们系统考察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馆方介绍,彝族漆器制作工艺传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需经历选料、制胎、上漆、彩绘等40余道工序,一件精品制作往往需耗时8个月至1年完成。展品以红、黄、黑三色为主,纹饰多采用羊角纹、牛羊纹等传统图案,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团队成员还详细记录了漆器制作的原材料采集、胎体制作、纹饰绘制等关键环节,并重点调研了传统纹样的现代创新应用。


图为彝族漆器展览馆特色展品之一。席烽烈供图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当地通过创新设计推动漆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特别是以吉伍巫呷且为代表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和漆器文化传播者,曾带着漆器作品走出凉山、走向世界,在国内外展会上屡获殊荣,漆器正以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精美图案走向大众视野。


图为彝族漆器展览馆的部分漆器展品 。 邓景供图

随后,团队前往彝族语言文字展览馆进行调研。团队通过馆内的实物展示、互动屏幕、语音导览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彝文的演变历程。馆内设有彝语视听区,展示同一文字的多语言表达。队员不禁拿起耳机,去聆听彝语诗歌、民歌、模仿语音语调,感受彝语的韵律之美。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运用数字技术复原的彝族版《清明上河图》,画中的人物服饰、建筑细节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彝族传统活场景。

“过去的彝文多刻在竹简或羊皮上,如今通过数字技术,年轻人能更直观地感受它的魅力”通过展馆负责人介绍。团队成员表示,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非遗传承,让古老的彝文“活”起来。

图为志愿服务队成员聆听展馆内的彝语歌曲、散文 。罗珍供图

调研期间恰逢喜德火把节尾声,团队在母语广场实地观察了这一彝族重要节庆。据当地居民介绍,火把节不仅是祈福丰收的仪式,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活动现场,团队成员记录了火把传递仪式等传统环节,并注意到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参与——不少彝族青年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分享节日盛况,让传统文化以更时尚的方式传播。

“火把节不仅是历史的延续,也在不断创新”。近年来,喜得县在保留传统仪式的同时,融入灯光秀、民族音乐节等现代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图为志愿服务队感受喜德火把节德场景。罗珍供图

"以前对彝族文化了解只停留在课本上,这次亲手触摸漆器温润的胎体,亲眼见证彝文在数字屏幕上跳动,才真正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重量。"队员抚摸着漆器上细腻的纹路感慨道。

图为志愿服务队在母语广场立柱前合影留念 。 周鹏辉供图

团队负责人也表示:“三下乡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把文化的种子带回去”。此次调研发现,且托乡在非遗保护中注重“活态传承”,通过“非遗+文创”“非遗+科技”“非遗+旅游“等模式,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生活深度融合。下一步,团队将整理调研数据,结合专业知识,为非遗保护提供可行性建议,助力彝族文化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秋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