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芗传映初心 红韵非遗共生辉——中央财经大学学子赴漳州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7 15: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5.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薪火芗传实践团队奔赴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开启了一场融合红色传承与非遗创新的实践之旅。团队以挖掘漳州抗战历史、传播红色文化为己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的重要指示。在实践中,队员们躬身调研,结合当地非遗文化并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赤诚初心承先辈之精神,以创新之笔赋传统以新生。

从遗址寻踪到问题破局,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漳州作为闽南革命重镇,既是1932年毛泽东率领红军东路军攻克的重要城市,又是闽南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来到漳州后,团队先后探访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芝山红楼)和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回溯1932年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的壮阔历史、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的珍贵瞬间。

图1.团队成员和红楼博物馆的馆长林登山的合影

图2.团队成员在参观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

从口述历史到史料留存,让革命精神 “传” 下去

“爱国与斗争,是闽南大地从古至今的精神底色。”

七七事变后,在民间自发组建的闽南抗日大刀队中,漳州队伍战绩卓著。队员们走访抗日大刀队后人林志生、南下干部第三野战军后人张大伟,在泛黄的老照片与鲜活的口述回忆中,拼凑出从抗战烽火到解放征程的壮阔画卷,深刻感悟革命征程的艰辛与战略智慧。独脚鹤拳作为漳州非遗拳种,背后藏着鲜为人知的红色过往。团队走访青年传承人杨家安、黄逸桓老师,在 “劈、砍、撩、挂” 的招式间,探寻其背后的革命故事。

团队通过面对面访谈,用录音、文字双重记录的方式,系统整理出革命先辈们讲述的红色故事,让漳州的红色文化得以传承得以焕发新生,为后续红色教育、学术研究提供鲜活宝贵的素材。

图3.团队成员在采访抗日大刀队后人林志生和南下干部第三野战军后人张大伟

图4.团队与独脚鹤拳青年传承人杨家安老师及其学生交谈

图5.团队采访独脚鹤拳青年传承人黄逸桓老师

从亲身体验到路径探索,把非遗文化 “用” 起来

作为闽南文化发祥地,漳州丰厚的非遗底蕴正成为红色基因的新载体。团队在歌仔戏的百年婉转中聆听两岸同源血脉,于木偶戏的丝线起落间触摸明清风骨;更随素三彩、珠光青瓷与棉花画传承人的指尖,探寻古老技艺的当代足迹。访谈中,传承人不约而同提到非遗传承的困境:“需要创新形式与传播路径,让更多人看见”。

与两位传承人的对话及亲身体验非遗的过程,让团队对 “如何用非遗讲好红色故事” 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如用将红色故事融入戏剧、以素三彩工艺制作红军题材摆件,既解决非遗“内容陈旧”问题,又为红色文化提供 “轻量化传播载体”。

图6.团队采访素三彩、珠光青瓷传承人陈嫣

图7.团队成员与闽南文化研究专家、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段凌平合影

从方案构思到成果落地,让共生模式 “实” 起来

实地调研结束后,团队将进一步通过“红色历史+非遗活化”的驱动策略,打造漳州芗城区特色红色文化品牌,助力革命老区文旅振兴。团队将立足于实践调研所得,依托多学科交叉优势,采用“新媒体传播+文创开发”的创新模式,通过设计文创Ip,制作精美推文及视频,激活红色文化经济,深度释放漳州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活力。

图8.团队成员设计的部分文创海报

图9.团队成员设计的文创冰箱贴

“薪火相传,红脉绵长;赤忱丹心,赓续华章。”

在闽南的晨光与暮色中,红色基因已化作古城墙砖的脉动,于漳州街巷的肌理间生生不息。当我们俯身拾起一片非遗的瓷片,触到的不仅是百年技艺的温度,更是时代沧浪里不灭的星火。这薪传之路从不在云端,而在当代漳州人躬身实践的长卷里:以赤忱为笔,以大地为纸,在古老与年轻的对话中,续写华夏血脉里永不褪色的丹心华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