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并深植潮汕侨乡文化沃土,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澄邑兴绘,知行实践团”在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活动巧妙融合语言推广、文化传承与乡村生活场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浸润乡村儿童与居民心田,激活本土文化活力。
“童心同语”:游戏化推普,赋能乡村儿童语言能力
在后沟幼儿园,“童心同语”普通话推广活动摒弃传统说教,以趣味互动为核心。实践团精心设计了“大、中、小雨”破冰游戏、“狮头鹅文创”抽奖等环节,迅速点燃孩子们的热情。创新推出的“隆都每日一词”推广视频及“普通话小课堂”,将学习内容与本地生活紧密相连,有效降低了学习门槛。活动还融入了童谣《天顶一片云》朗读、“词语接龙”游戏,并借助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引导孩子们齐诵古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言素养。此外,结合垃圾分类知识宣讲与网页互动游戏,不仅普及了环保理念,更通过本土特色文创奖品巩固了学习成果,最后将双语童谣绘本赠予园方,留下持久的文化温暖。
“侨批故事会”:活化侨乡记忆,培育文化认同
在前美村陈慈黉故居,“侨批故事会”活动则致力于让厚重的侨乡历史“活”起来、传下去。实践团创新采用“拼复侨批书信碎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亲手“复原”历史信笺,开启尘封记忆。通过引导阅读潮汕童谣双语绘本,海外华侨深沉的乡愁与家国情怀变得可感可知。这一沉浸式体验,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拼图游戏和故事讲述为载体,将抽象的“侨批”文化具象化,极大地激发了新一代对本土特色文化的兴趣与自豪感。/
“古墟双语行”:乡音乡情入市井,趣味打卡促交流
实践团创新地将语言推广阵地延伸至充满烟火气的店市古墟。在古墟的宠物区与特色美食区(如隆都米钱、蚝烙摊位),团队成员精心设置了妙趣横生的双语标牌(潮汕方言+普通话)。这些标牌不仅标注了商品名称,更融入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趣味表达和简短介绍。游客与村民通过寻找、辨识并朗读这些双语标牌,完成“打卡集章”任务。参与者集齐一定印章后,即可兑换具有隆都特色的文创奖品。这一设计将普通话和方言的学习巧妙地嵌入日常赶集场景,让语言学习走出课堂,成为一次轻松愉快的沉浸式体验,有效促进了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的和谐共生,也拉近了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的文化距离。
成效显著:语言、文化与经济多维共振
“童心同语” 以游戏化、互动化路径显著提升了乡村儿童的语言应用能力与学习兴趣;“侨批故事会” 通过创新形式成功活化侨批文化,在幼小心灵中播下了文化认同与传承的种子;“古墟双语行” 则独具匠心地将语言推广融入乡村经济生活场景,以趣味打卡和双语标牌为纽带,既服务了游客,又惠及了摊主,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普通话普及与方言传承。
三项活动均深度结合当地特色,不仅精准响应了国家推普与乡村振兴战略,更通过青年学子的创新实践,在语言赋能、文化育新、经济引流等多个维度为隆都镇注入了活力,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传承文化的责任与担当。“澄邑兴绘”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乡土,以智慧点亮乡情,在潮汕侨乡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多维赋能、生机盎然的振兴图景。
撰文 | 杨成 曾庆松
图片 | 李孔超 罗贤龙 张雄标 尚满好 吕有林
来源 :澄邑兴绘,知行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有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