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青年担当,传递社会温暖,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面香童梦社会实践团于8月20日奔赴中江县,在前锋社区、黄继光纪念馆、挂面村三地开展三下乡系列实践活动。从关爱留守儿童的温情陪伴,到触摸红色精神的深度感悟,再到探寻非遗传承的文化溯源,实践团以青春力量串联起成长守护、精神传承与文化探寻的实践脉络,书写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的动人篇章。
社区课堂:守护童心,趣味课堂点亮成长
在前锋社区,实践团聚焦留守儿童关爱,坚信关爱留守儿童行动里,陪伴是温暖底色。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围坐游戏,笑声在社区小院飘荡,搭建起情感桥梁。
知识课堂多元展开:岩石认知课上,志愿者带来矿石标本,用通俗讲解带孩子认识自然奥秘,从花岗岩的坚硬到石灰岩的纹理,点燃孩子对地质世界的好奇;手工课中,红色徽章制作让爱国情具象化,折纸环节里,爱心、小船在小手间成型,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传递创意与美好;受伤自我清洁课,以情景模拟教孩子伤口处理步骤,实用知识守护成长安全;科普问答赛上,孩子们踊跃抢答,天文、生物等小知识化作欢乐互动,奖励的小礼品,更是让努力收获甜蜜回响,为童年添彩。
小朋友们正在折纸
红色溯源:感悟英雄精神铸魂
走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场馆,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岁月的印记。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在珍贵史料前驻足。泛黄的信件、陈旧的衣物,记录下的是烽火岁月英雄的成长轨迹,通过声光电结合复原的战斗场景,让黄继光英勇堵枪眼的壮举震撼人心。
沉浸式体验中,精神共鸣在发酵。志愿者们交流感悟,从英雄的无畏抉择中,体会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继光精神内核。这不仅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更让青春一代明白,和平年代的担当,源于对英雄精神的接续坚守,让继光精神在新时代重焕温度,成为激励前行的精神坐标。
实践团参观戚继光纪念馆
非遗探寻:对话匠心助力文化传承
踏入充满乡土气息的挂面村,实践团专程拜访了中江挂面非遗传承人刘文友先生。在工作间弥漫的麦香中,刘先生带领志愿者们参观传统制面工具和晾面场地,随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深入交流。“我们中江挂面从来不用加碘盐,必须用非碘盐巴,”刘文友先生解释道,“只有这样,面条才筋道不酸,耐存放——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智慧。”他回顾了挂面村的变迁:“九十年代学艺的人很多,到2000年时几乎家家做面。但2010年后,从事这行的就越来越少了。”
队员们认真记录,并与刘先生探讨非遗现代化之路,提出利用短视频传播、开发体验旅游等青年思路。这场交流不仅深化了大家对传统技艺的理解,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思考与活力。
刘文友先生给队员讲解挂面工艺
调研洞察:直面挂面村发展困境与需求
为了更确切地帮助挂面村发展,实践团同步展开挂面村发展现状与村民需求调研,通过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填写问卷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调研显示,村民普遍面临收入不稳、就业技能不足、挂面产业销售渠道有限、后继乏力等挑战,同时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也亟待解决。尽管困难多元,村民们对未来的期待却清晰而坚定:老一辈希望传统手艺能吸引更多年轻人传承延续,经营者渴望拓展销售让挂面“走出去”,更多人建议借助非遗资源发展体验旅游,为村庄注入新活力。几乎每一位村民都认同,挂面制作技艺是村庄的“根”与“魂”。这份对文化的坚守与对发展的期盼,为正致力于传承与振兴的挂面村,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实践团调研村民需求
从社区护童到红色铸魂,从非遗探寻到民生调研,中江三下乡之行也画上圆满句号。这段旅程是面香童梦实践团青春与乡土的一次温暖共振,成员们的陪伴守护童心,感悟红色精神,探问非遗传承,更是用行动诠释着三下乡真正的意义。实践虽短,却让滚烫的理想扎更泥土,让青年担当照进现实。这次实践活动也让实践团相信,乡村振兴之路漫长,但每一份青春的奔赴,终将点亮更多可能。
撰文 | 廖宇鹏 孙敏晶
图片 | 黄名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敏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