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徐冰冰)2025年7月20日,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寻·访”实践团走进常州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重点调研常州方志馆馆藏文献。团队成员依次走访“漕运之利”、“儒风蔚然”、“龙城春秋”三大展厅,通过研读漕运档案、教育史料、氏族谱牒三类实物文献,梳理常州段运河促进各民族经济协作、文化互鉴、血脉交融的历史脉络,为运河民族交融采集方志实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常州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合影 “寻·访”实践团 朱滢烯 摄
首先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漕运之利”展厅。展厅内陈列的一份同治年间的《豆业公所账册》吸引了成员们的目光。泛黄的账页上,汉文记录着回族商人马氏的豆运,旁有满文批注晋商常氏的兑银,页脚同时盖有清真寺印章与山西票号暗记。展厅内,波斯银币、晋商砝码与徽州船契并置陈列。这些实物无声地证明,在运河编织的商贸网络中,回、汉、满等各族商户紧密协作,形成了高效的产业分工链条,共同支撑起运河经济的繁荣,生动展现了各民族共同开拓、共同书写历史的深厚情谊,为理解运河作为经济纽带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实依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常州方志馆研读漕运档案 “寻·访”实践团 朱滢烯 摄
紧接着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儒风蔚然”展厅。展厅内,一张1923年的《纺织同业公会合影》定格了历史瞬间:回族实业家刘国钧与满族教育家赵颂眉并肩而立。展板说明揭示二人曾携手创办“汉满回工艺传习所”,其教材同时采用阿拉伯数字教程与满文纺织术语。馆藏的一份《学徒契约》条款更要求“汉族学徒习满语商贸,满族学徒记回族膳食”。成员们通过数字化档案感受到当年多民族师徒在技艺传承、语言学习和习俗了解上的双向奔赴。这是运河文化滋养下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培育伟大精神的鲜活见证,彰显了文化互鉴在消除隔阂、增进认同中的关键作用。
▲图为“寻·访”实践团成员查看常州城市模型“寻·访”实践团 朱滢烯 摄
最后则是来到了“龙城春秋”展厅,其中陈列的文物则揭示了更深层次的血脉交融。一件鲜卑族直辕犁与江南曲辕犁刃面弧度仅差5度,暗示北来生产技术迅速融入江南。珍贵的氏族谱牒提供了直接证据:记录显示,永嘉之乱后南迁至常州的58支家族中,有32支与当地居民通婚融合。电子族谱生动展示了“慕容改穆”、“拓跋改汤”等姓氏汉化案例。成员们能想象到民族血脉在历史长河中水乳交融的壮阔图景,深刻体会到运河区域作为熔炉,促进了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形成。
此次常州前后北岸方志馆之行,是苏州大学“寻·访”实践团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党建与民族文化寻访之旅的重要一站。通过触摸一件件凝结民族交融智慧的史证,成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时代价值。大家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将以运河为鉴,自觉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讲述者、运河文脉的守护者、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让蕴含在运河基因中的团结之水,永远奔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冰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