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四度照秦岭——苏大学子千里支教传递知识薪火

发布时间:2025-07-25 15: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嘉豪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潘老师,您今年还来吗?”

“我还来!”

一则微信短信,沟通了相隔千里的师生心。

7月10日,苏州大学“青帆归港”公益团(星河计划)的16名成员们第四次踏上前往陕西省渭南市桥南镇的土地,为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近六十名孩子拉开了一段为期两周的知识与温情的夏日篇章。

粉笔勾勒分数海,童声叩响求知门

队长寇建国提前抵达支教地点并与园长积极沟通,深入了解了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和家庭情况后,定制了详尽的教学安排和课程规划,并按照队员们的学科优势进行了合理分配。

承担四升五年级数学教学任务的队员王星航,面对孩子们关于“分数小数互化”的踊跃提问,采用了“三维教学法”:黑板上工整的公式推导、讲台上耐心的步骤演示,特别是别出心裁地运用绳子折叠教具,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操作体验。“把1米长的绳子对折两次就是1/4,也就是0.25米。”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豁然开朗,教室里不时迸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惊叹。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既遵循认知规律,又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在欢声笑语中自然扎根。

图为队员王星航在讲台上讲解分数小数的互化。李皓 供图图为孩子们正在认真听课。李皓 供图

墨香浸润汉字魂,彩笔绘就家乡梦

在夯实语数英的基础课程的同时,公益团的队员们还引入了书法、美术等艺术活动课。

在纸张铺展的沙沙声中,孩子们稚嫩的小手紧握着笔,从“横平竖直”开始领悟中国汉字的气韵,探索中国汉字的魅力。队员何骅轩在纠正握笔姿势时,有个孩子指着自己歪斜的“永”字笑起来:“老师,我的字在跳舞!”这句无心童言让整个教室漾起温暖的涟漪——原来书法课早已超越技巧传授,成为孩子们感知传统文化的美学启蒙。“只有写好中国字,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何骅轩在课后说。

美术课程则采用“梦想家乡”为主题进行创作,队员梁佳鑫带领孩子们用蜡笔勾勒自己心中的未来图景。有些孩子们在家乡的半山腰上画满了高楼大厦;有些孩子们将自己画得跟老师们一样高,站在讲台上讲课……这些充满童真的笔触,恰恰印证了公益团的理念思想——“用教育点亮孩子们梦想的星河”。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播下美的种子。”园长表示。这些艺术课程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山里的孩子们在翰墨飘香中传承文化基因,在色彩斑斓里构筑人生梦想,生动诠释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支教理念。  

图为孩子们在书法课上临摹汉字。李皓供图

图为孩子们在“环保”主题课上通过贴纸和画画绘制创意理念卡纸。李皓 供图

日测周评固基础,分层激励促成长

为确保教学质量和实效,公益团的队员们还设计了“日测评-周总结”的双层反馈机制。每天早上的课程结束后,下午队员们会根据早上的课程进度和孩子们的反馈进行20分钟的随堂测试,帮助孩子们及时巩固早上知识的重难点。每周实施“综合测评”,以知识竞赛、趣味问答等形式系统地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成效。更令人动容的是,有些老师还自发购买了一些练习本和课外书予以褒奖。——这种师生间的相濡以沫、桃李情深,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越努力越幸运”的信念种子,也更是教育匠心最好的体现。

担任五升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王子建也在支教日记中回忆道:“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得到好成绩后的笑容与自信,所有的备课疲惫都化为了幸福。”

图为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考试。李皓 供图

图为老师在监考。李皓 供图

辣子疙瘩暖脾胃,师生笑语话成长

对于这里的孩子们来说,每天最期待的时刻莫过于——吃饭。

一碗热气腾腾的辣子疙瘩,佐以酸豆角、蘑菇、西红柿、鸡蛋、豆芽、青菜、猪肉等食材,可谓色香味俱全。

老师同孩子们一起席地而坐,谈笑风生,不仅谈论“长大后想做什么”的远大理想,也聊聊“最近学习状态怎么样”的日常琐碎,欢声笑语中,师生情谊愈发深厚。不知不觉中,一碗又一碗的疙瘩下肚,齿颊留香,不亦乐乎。

这顿看似简单的饭菜背后,却凝结着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园长和后勤人员的辛勤付出。从食材采购到营养搭配,从食品安全到餐后清洁,他们日复一日地默默坚守,只为让孩子们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看到孩子们吃得开心,再累也值得。”园长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

图为孩子们在排队领饭。李皓 供图

图为孩子们在吃饭和跟小狗玩耍。李皓 供图

课间围坐谈大学,“潘姨”暖心播梦想

下课铃声起,孩子们总是第一时间冲出教室,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被他们亲切唤作“潘阿姨”的队员潘嘉豪。这个特别的称呼里,藏着孩子们对他满满的喜爱与信任。

在课间,常常会看到这温馨的一幕:孩子们会把队员潘嘉豪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抛出各种关于大学生活的问题,“潘阿姨,大学真的可以想吃啥就吃啥吗?”“大学的体育场是不是比我们这里要大十倍?”“大学校园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走完呀?”这一个个问题背后,都是孩子们对于广大天地的向往和憧憬。

面对孩子们的提问,队员潘嘉豪常常会俯下身来,耐心细致地一一回答。他会用手机展示大学校园的照片,讲述自己的大学故事。有时说到兴起,他还会和孩子们一起模拟大学生活:用粉笔画个“食堂窗口”,摆几张桌椅当“图书馆座位”,把简单的游戏变成生动的“大学体验课”。

“孩子们对大学的向往令我很感动。”潘嘉豪说,“每次回答问题时,我都能看见他们的眼里闪着光。”这些看似平常的课余互动,却悄悄地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梦想的种子。而“潘阿姨”这个特别的称谓,也成为了公益团队员们与孩子们深厚友谊的见证。

图为“潘阿姨”在通过卡片介绍苏州大学建筑的历史。李皓 供图  

图为“潘阿姨”向孩子们赠书留念。李皓 供图

夕阳西下,桥南镇的山风轻拂过教室窗棂,将孩子们的读书声和欢笑声送往远方。

在这些天,这16名苏州大学学子用坚守证明: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这群孩子们真正站在某个大学校园里,也会想起这段难忘、温暖的经历。而此刻,所有关于知识、教学的回忆,都已化作秦岭山麓的点点萤火,在孩子们的人生长夜中,持续散发着苏州与渭南共同孕育的微光。(通讯员:潘嘉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嘉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