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苗银千年匠心的传承微光与破局之思——广西师范大学“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暑期实践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28 11: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石诗琪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石诗琪)7月7日,“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围绕着苗族银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从暑期银饰培训班里孩子们的好奇眼神,到工匠指尖的银片打磨,实践队在触摸银饰手工温度和感受苗银的“一生”的同时,也探寻着这项非遗文化在当代传承中的现状与挑战。

7月7日至11日上午,实践队全程参与了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苗山美”暑期未成年人银饰艺术免费培训班。课堂上,基础银饰串珠、简单纹样粘贴等课程让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银饰手工制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显而易见。但团队也发现,常规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的银饰文化与工艺课程,短期培训难以让孩子深入了解从设计到制作的完整知识;适合未成年人的轻量工具与趣味教材更是匮乏,錾刻、编丝等复杂工艺因条件限制无法开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对非遗传承的深度参与。

图为培训班同学正在听老师讲解。

同一时段的下午,团队开启多地走访之旅。在“一家饰品”有限公司工作室,工匠手把手指导成员制作基础银饰配件,从银片裁剪到花纹压印,每一步都暗藏玄机——看似简单的银环弯折,需精准把控力度才能保证弧度均匀。一小克银子,它得经过火烤、锤打、錾刻、打磨,才能从矿石变成故事。交流中得知,企业正尝试将传统蝴蝶纹融入书签、把银项圈元素简化成手链,开发文创产品并拓展线上渠道。但品牌辨识度低、手工产能不足、传统工艺与量产需求的平衡难题,仍让企业在市场中步履维艰。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制作苗银。

随后,团队走进苗族文化传习馆,展馆负责人的讲解揭开了银饰背后的文化密码:夸张环形银项圈搭配太阳纹藏着“万物崇拜”的信仰,蝴蝶与飞鸟纹样源自“蝴蝶妈妈”创世神话,田间劳作场景的银饰则记录着日常烟火。这些银饰是立体的苗族文化史,却因宣传乏力,仅为本地同胞和少数爱好者知晓,场馆参观流量低迷,文化传播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图为团队参观苗族文化传习馆。

在梦呜苗寨及周边银饰店铺,银饰成为游客了解苗族文化的窗口,但销售淡旺季明显,游客多因外观购买纪念,对纹样寓意和制作工艺知之甚少。原料涨价与手工耗时导致的高定价,也让大众消费望而却步。而与非遗传承人石先生的对话,更让团队感受到传承的紧迫感:完整掌握银饰工艺需多年沉淀,初期收入微薄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即便有短期培训班,能坚持下来的新人依旧稀缺。不过石先生正积极破局,将传统图腾设计成轻量化日常饰品,与高校合作引入新理念,还计划编写图文教材降低学习门槛。

图为团队成员与商铺老板交谈。

7月12日至13日,团队基于前期调研复盘各场所情况,针对传承人、游客、学员等群体完善交流问题,为总结梳理做足准备。7月14日,综合一周调研,团队清晰看到苗族银饰的传承图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手工工艺,以及传承人与企业的创新尝试,让这项非遗充满文化体验与文创开发潜力;但公众认知浅薄、传承面临断代、市场推广受限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调研虽告一段落,但苗族银饰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现实课题。手工制作的温度与文化内涵的厚重,在当代传承与市场拓展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坚守与适应的碰撞,而这份千年银艺的未来走向,仍需在实践中持续探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