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传声,乡野焕彩——温州商学院实践队为罗丰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发布时间:2025-07-27 14: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博航   阅读 4.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通讯员 刘娜 李博航 唐静雯 金泽)夏日炎炎,乡野情浓。近日,温州商学院“鹿鸣”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茶山街道罗丰村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这支青春队伍以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赋能发展,在产业、生态、文化等维度深挖乡村振兴密码,为罗丰村的夏日图景添上了一抹炽热的青春亮色。

锚定方向,深耕乡土探实情

“要用专业力量串联起乡村的历史与未来。”实践队出发前便做好万全准备,从分工协作到主题研讨,从预调查到数据收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乡村振兴的深度思考。抵达罗丰村首日,在村委会的动员会议上,茶山街道社会工作办公室主任王跃飞的建议为实践队指明了路径:以系统化志愿服务为纽带,融合历史发掘、农旅融合、文化塑造与生态建设,让乡村故事既见山水,更显人文。

村委会书记李建华、副主任木寿东则当起了“乡土讲解员”,从村庄的历史脉络到地理特质,从发展轨迹到未来规划,娓娓道来的讲述让队员们对罗丰村有了立体认知。带着这份认知,实践队开启了“用脚步丈量大地”的调研之旅,从大罗山脚到罗山仙洞,暑气挡不住探索的热情;从村干部访谈到村民家常,在细节里捕捉乡村发展的脉搏。通过一对一访谈、民情问询、线上问卷等多元方式,队员们细致收集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认知等方面的一手数据,为后续的“精准献策”打下坚实基础。

非遗焕彩,文化根脉助振兴

在罗丰村的振兴图景中,文化传承是最动人的底色。实践队循着非遗的踪迹,先后来到茶山“非遗百家坊”泉川艺社与罗山德庐,探寻古老技艺的当代生命力。

浙江省非遗百鸟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大普的工坊里,竹篾翻飞间,一盏盏形态灵动的百鸟灯渐显雏形。队员们在观摩制作过程后,与王大普深入交流,从技艺的历史渊源聊到当代传承困境,再到创新路径。这份触动化作了行动,队员们发挥专业所长,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了宣传视频《灯彩承光 百鸟传薪》,让百鸟灯的光影故事通过屏幕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视频与相关通讯稿、新闻稿一经投至潮新闻、温度新闻等平台,便引发热烈反响,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而在罗山德庐,温州市第四批非遗“南拳双锏”传承人木权通的演示更让队员们体会到非遗的刚柔并济。“现在练南拳,更多是为了养身修心。”木权通的话语道出了技艺的当代转型。队员们亲手拿起双锏,感受的不仅是器物的重量,更是文化传承的责任。他们计划通过宣传推广,让南拳双锏成为罗丰村“文武兼修”的文化标签。

青春赋能,书写振兴新答卷

“要让实践成果真正扎根乡村。”在带队老师刘娜的指导下,实践队计划结合调研数据与罗丰村特色,撰写包含治理建议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为村庄在“特色农业、生态旅游、非遗传承”三方面的发展提供参考。

此次实践得到茶山街道社会工作办公室与罗丰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其意义不仅在于为罗丰村注入青春力量,更在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路径。当百鸟灯的光影与南拳的拳脚相遇,当生态优势与文化底蕴融合,罗丰村的振兴故事正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这既是温州商学院“鹿鸣”实践队用青春书写的责任答卷,更是浙江乡村在产业、生态、文化协同发展道路上的生动实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博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6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